鼋头排巨浪,鹿顶倚孤松。
七十二峰外,添余又一峰。
鼋头排巨浪,鹿顶倚孤松。
七十二峰外,添余又一峰。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口远眺时的壮丽景象,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和谐。首句“鼋头排巨浪”,运用拟人手法,将鼋头比作排山倒海的巨浪,形象地描绘了太湖口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体现了大自然力量的宏伟。
接着,“鹿顶倚孤松”一句,通过鹿顶与孤松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坚韧的氛围。鹿顶象征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孤松则代表了在风霜中独立挺拔的生命力,两者结合,既展现了山川的壮美,也寓意了生命力的顽强。
“七十二峰外,添余又一峰”则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更远处的山脉。这里的“七十二峰”是虚指,代表了众多的山峰,而“添余又一峰”则是实指,强调了在已有的壮丽景色之外,还有新的发现和惊喜。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自然界的无穷魅力和探索的乐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太湖口远眺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赞美之情。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卷,更是诗人内心情感与外界景致交融的产物,体现了清末文人在面对壮阔自然时的感慨与思考。
刘郎世胄子,苦学穷渊源。
羞为一掬清,欲效千丈浑。
君看长鲸质,涧壑岂所存。
操觚妙述作,斧凿无纤痕。
钟牙不世出,审音谁复论。
鹓雏理劲翮,云汉思孤鶱。
上追鸾皇游,下弃燕雀喧。
建安誇七子,壮气君可吞。
九衢苦昏霾,槐阴蔽重门。
良辰为我饭,满案馀芳荪。
软语夜达旦,未觉罢神魂。
须知名教乐,不羡富贵尊。
天官夜燕琼楼春,一官大醉颓穹旻。
飞光贯地若素练,百里鸡犬声纷纷。
吹风洗雨岁月古,化此顽石良悲辛。
楚山之老颇知异,濯以涧底清漪沦。
霓裳彷佛认羽客,楮冠数寸横秋云。
空斋昼闲戏一击,琅然哀韵还清真。
我闻天官天所陈,虽复暂屈终当申。
烈风迅雷一朝作,却上苍苍朝紫宸。
交情淡薄爱天真,亲寄韶容到窭贫。
便乞诸公城壁饮,风前同醉一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