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家乃野人,何苦事迎迓。
佛法变人情,真实成虚假。
不见老赵州,禅床犹懒下。
但愿大王知,谁管都衙骂。
僧家乃野人,何苦事迎迓。
佛法变人情,真实成虚假。
不见老赵州,禅床犹懒下。
但愿大王知,谁管都衙骂。
这首诗以僧人的口吻,表达了对世俗礼节的反感与对佛法本质的深刻理解。诗中“僧家乃野人”一句,直接点明了僧人的身份与生活态度,不同于世俗的拘束与繁文缛节。“何苦事迎迓”,则表达了对不必要的迎接与礼遇的厌烦,强调了僧人追求的是内心的清净与自由,而非外在形式的尊重。
“佛法变人情,真实成虚假”两句,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佛法本应是引导人们回归真实、纯净心灵的教义,但在现实中却往往被各种形式的礼仪和虚伪所掩盖,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这种对比强烈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不满与批判。
“不见老赵州,禅床犹懒下”引用了禅宗历史上的故事,老赵州是著名的禅师,禅床懒下象征着禅者对世间事务的淡泊与超脱。这句诗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真正佛法精神的追求,即超越表面形式,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与解脱。
最后,“但愿大王知,谁管都衙骂”表达了诗人希望高官显贵能够理解并接受他的观点,同时也暗示了对当时社会某些权威人士行为的讽刺。他并不在意来自权力阶层的批评或责骂,因为他坚信自己的立场和追求是正确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僧人的视角,深刻探讨了佛法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抉择与坚持,展现了诗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
痴儿三五群,狂纵无复忌。
尔来渐老大,遂觉情怀异。
不惜事业赊,不惜居诸费。
但每当良辰,畏债乃不啻。
虽颇亦聊浪,发兴俱成伪。
之子远行役,离愁纷已炽。
复当一阳初,相送发长喟。
娓娓所欲言,文序略已备。
兹者为此诗,姑以舒愁思。
每羡女妙年,今亦三十二。
蹇予惭潦倒,视子又加四。
中年易伤离,此不异人意。
况仆本恨人,对此更劬勚。
进取何所难,子行当试吏。
自顾非伦匹,别离从此始。
之子性耽奇,兼复爱气类。
京师才贤薮,旧游亦交臂。
知尔不寂寞,徒伤予憔悴。
子每从予言,畏途宜远避。
卜筑城市间,扰扰终为累。
匪族难可俱,矧乃骨不媚。
愧予不能从,交游颇杂厕。
面目良可憎,相对都无致。
高言不敢出,鄙辞强拟议。
姑云免世患,志意无乃陂。
辟如荆棘丛,转辗因成刺。
以此为子忧,其次莫如醉。
当筵辄沉酣,念子能无愧。
买山以终隐,此语吾能记。
感子珍重意,临歧聊相质。
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江驶。
泛泛水上影,遥遥征人辔。
祖席已伤违,荒城愁复洎。
时有南来人,德音须勤寄。
¤
《送长蘅偕计北上二首》【明·郑胤骥】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痴儿三五群,狂纵无复忌。尔来渐老大,遂觉情怀异。不惜事业赊,不惜居诸费。但每当良辰,畏债乃不啻。虽颇亦聊浪,发兴俱成伪。之子远行役,离愁纷已炽。复当一阳初,相送发长喟。娓娓所欲言,文序略已备。兹者为此诗,姑以舒愁思。每羡女妙年,今亦三十二。蹇予惭潦倒,视子又加四。中年易伤离,此不异人意。况仆本恨人,对此更劬勚。进取何所难,子行当试吏。自顾非伦匹,别离从此始。之子性耽奇,兼复爱气类。京师才贤薮,旧游亦交臂。知尔不寂寞,徒伤予憔悴。子每从予言,畏途宜远避。卜筑城市间,扰扰终为累。匪族难可俱,矧乃骨不媚。愧予不能从,交游颇杂厕。面目良可憎,相对都无致。高言不敢出,鄙辞强拟议。姑云免世患,志意无乃陂。辟如荆棘丛,转辗因成刺。以此为子忧,其次莫如醉。当筵辄沉酣,念子能无愧。买山以终隐,此语吾能记。感子珍重意,临歧聊相质。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江驶。泛泛水上影,遥遥征人辔。祖席已伤违,荒城愁复洎。时有南来人,德音须勤寄。¤
https://shici.929r.com/shici/YbLx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