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逸史。判妍丑笔端,阳秋皮里。
北里教坊,旧志荒芜都难比。余霞况更无边丽。
抵多少、西昆诗体。倘千年后,流连菊部,耐人寻味。
渐渍。香痕点点,叹容易泯没,细追前事。
磈礧借浇,诉尽才人牢愁意。三年不灭怀中字。
论风格、应无余子。后人如解怜才,料应悟此。
京华逸史。判妍丑笔端,阳秋皮里。
北里教坊,旧志荒芜都难比。余霞况更无边丽。
抵多少、西昆诗体。倘千年后,流连菊部,耐人寻味。
渐渍。香痕点点,叹容易泯没,细追前事。
磈礧借浇,诉尽才人牢愁意。三年不灭怀中字。
论风格、应无余子。后人如解怜才,料应悟此。
这首《绛都春》是清代诗人杨葆光的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文人墨客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与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个人的才情与时代的变迁巧妙融合,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文人命运的感慨。
“判妍丑笔端,阳秋皮里”,开篇即揭示了评判人物美丑的标准,如同历史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这里的“阳秋”指的是《春秋》,古代史书的典范,常用来指历史的记载与评价。
“北里教坊,旧志荒芜都难比”,通过对比昔日繁华的教坊与如今的荒芜,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衰落。北里教坊曾是文人雅士聚会之地,如今却难以与往昔相提并论,表达了对文化传承断裂的忧虑。
“余霞况更无边丽”,以余霞的美丽比喻美好的往事,强调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无边丽”也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抵多少、西昆诗体”,提到西昆体,这是宋初的一种诗歌风格,以华丽的辞藻和对偶的句式著称。这里将当前的文风与西昆体相比,既是对传统文学的致敬,也是对现代文风的一种反思。
“香痕点点,叹容易泯没”,香痕在这里象征着文人的才华与作品,感叹它们容易被遗忘,表达了对文人命运多舛的同情。
“三年不灭怀中字”,“怀中字”可能指的是内心深处的想法或未完成的作品,强调了对这些珍贵思想的珍视与保护。
“后人如解怜才,料应悟此”,最后,诗人寄希望于后人能理解并珍惜文人的才华与贡献,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呼唤。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文化、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文人精神的深情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