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榻寄吟身,燕子频窥帘隙。
欲问南村花柳,恨孤筇无力。
等闲窗外雨疏疏,幽径藓痕湿。
忍对浓春烟景,说西风消息。
一榻寄吟身,燕子频窥帘隙。
欲问南村花柳,恨孤筇无力。
等闲窗外雨疏疏,幽径藓痕湿。
忍对浓春烟景,说西风消息。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独坐榻上,思绪万千的情境。"一榻寄吟身",简简单单的一句,却将词人的孤独与专注表现得淋漓尽致。"燕子频窥帘隙",燕子的频繁探视,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欲问南村花柳",词人内心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恨孤筇无力",表达了他内心的无奈与遗憾。"孤筇",即孤单的竹杖,象征着词人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暗含了对远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寻。
"等闲窗外雨疏疏",窗外的细雨,既是自然界的景象,也是词人心境的写照,雨的轻柔与细密,仿佛是词人内心情感的流淌。"幽径藓痕湿",幽静的小径上,青苔在雨水的滋润下更加鲜活,这既是一种自然美的展现,也是词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
"忍对浓春烟景,说西风消息",面对繁盛的春景,词人却无法掩饰对未来的忧虑与不安,"忍"字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矛盾。"西风消息",预示着季节的更替,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忧虑,情感丰富而深刻,语言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
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
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
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
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
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
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
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