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又帘纤矣。想天边、也应长恨,泪如铅水。
墙角野花无赖极,细算今朝开几。
攀摘罢、定然流涕。
拟到桥头寻日者,问半生、骨肉何如此。
行人少,天新雨。飕飗况是秋盈耳。
意家园、黔娄有妇,宛然乡里。
飒飒西风吹去了,留赠黄金钿子。
难怪我、桐枯心死。
冷雨茜裙都染血,忍相拚、送入秋坟里。
凭恨曲,唤他起。
蓦又帘纤矣。想天边、也应长恨,泪如铅水。
墙角野花无赖极,细算今朝开几。
攀摘罢、定然流涕。
拟到桥头寻日者,问半生、骨肉何如此。
行人少,天新雨。飕飗况是秋盈耳。
意家园、黔娄有妇,宛然乡里。
飒飒西风吹去了,留赠黄金钿子。
难怪我、桐枯心死。
冷雨茜裙都染血,忍相拚、送入秋坟里。
凭恨曲,唤他起。
这首词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夜雨中的感怀与哀思。词人通过“蓦又帘纤矣”这一句,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一个静谧而略带凄凉的夜晚场景中,帘外细雨绵绵,仿佛连天空也在长叹,泪水如同铅水般沉重。这种景象不仅渲染了氛围,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接着,“想天边、也应长恨”,词人将个人的情感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似乎在说,不仅是自己,整个世界都在为某种遗憾或痛苦而长叹。这种超越个体的感慨,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墙角野花无赖极,细算今朝开几”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生动细节,反衬出词人的孤独与无奈。野花虽无恶意,却也无情,它们的开放与凋零,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拟到桥头寻日者,问半生、骨肉何如此”则表达了词人想要寻求解答的愿望,但面对命运的不公和生活的艰辛,他感到困惑和无助。这里的“日者”可能指的是占卜者,词人希望通过他们来理解自己的命运,以及为何在半生之中,亲人之间会有如此多的痛苦和离别。
“行人少,天新雨”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孤寂与凄凉,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而“飕飗况是秋盈耳”则通过秋风的呼啸,强化了季节变换带来的哀愁与悲凉感。
最后,“意家园、黔娄有妇,宛然乡里”一句,词人或许在怀念家乡和亲人,黔娄是古代一位著名的隐士,此处可能借指词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的感慨。
整首词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词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命运的复杂态度。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词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艺术空间,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忧郁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