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两岸无茅宇,湘竹阴阴覆江渚。
春来未听一声莺,只有鹧鸪啼暮雨。
怜渠亦是他乡客,苦向人啼行不得。
纵教行得也消魂,那个行人不头白。
湘江两岸无茅宇,湘竹阴阴覆江渚。
春来未听一声莺,只有鹧鸪啼暮雨。
怜渠亦是他乡客,苦向人啼行不得。
纵教行得也消魂,那个行人不头白。
这首明代杨基的《湘中四咏(其三)鹧鸪》描绘了湘江两岸凄清的景象。诗人通过描写湘江两岸没有人家,只有湘竹浓密覆盖着江边沙洲,暗示了环境的荒凉。春天来临,却没有莺鸟的歌声,只有鹧鸪在傍晚的雨中悲鸣,营造出一种孤寂和哀伤的氛围。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鹧鸪的同情,认为它也是远离故乡的旅者,它的啼叫仿佛是在诉说行路的艰辛和无法归家的苦楚。即使鹧鸪能够继续前行,也会因这种无尽的漂泊而心力憔悴,让听到的人为之动容,甚至可能导致行人的头发都因此而变白。
整首诗以鹧鸪的视角,寓言式地反映了人生的漂泊与无奈,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沧桑感,语言朴素,情感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