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归来一病身,可看时事更愁人。
道人莫问行藏计,已买桃花洞里春。
百战归来一病身,可看时事更愁人。
道人莫问行藏计,已买桃花洞里春。
这首诗是明代王守仁所作的《宿净寺四首(其三)》。诗中描绘了诗人历经百战归来后,身体疲惫不堪,内心却因世事多变而更加愁苦的情境。诗人在表达自己心境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于自然的淡泊态度。
首句“百战归来一病身”,简洁有力地勾勒出诗人的形象:经过无数次战斗的洗礼,归来时已是病体缠身。这不仅是对身体状况的描述,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隐喻,暗示了诗人可能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次句“可看时事更愁人”,紧承上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忧愁。在经历了无数战斗之后,诗人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胜利或失败,而是复杂多变的时事,这让他感到更加心烦意乱。这里的“时事”不仅指具体的事件,也涵盖了社会、政治、人心等广泛的内容,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和忧虑。
第三句“道人莫问行藏计”,转而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诗人似乎在向旁观者——“道人”(可能是道士或其他隐士)诉说自己的心声,表示不希望对方过多询问自己的打算和计划。这既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自我接纳,也是对世俗追求的一种超越,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最后一句“已买桃花洞里春”,以桃花洞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桃花洞通常被视为隐逸之地,代表着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理想境界。在这里,诗人似乎已经预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准备在那里寻找心灵的宁静与春天的生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触及了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层思考。
旧家心绪如云,乍舒乍卷初无定。
西郊载雨,东城隔雾,还开晴景。
爱恼花阴,喜移月地,朦胧清影。
任无心有意,溶溶曳曳,萧散处、有谁问。
朝暮如今难准。
枉教他、惜春人恨。
远峰依旧,前踪何在,有时愁凝。
此兴飘然,不妨吹断,一川轻暝。
待良宵,再入高唐梦里,觅巫阳信。
击碎空明,沧浪晚、棹歌飞入。
西山外、紫霞吹断,赤尘无迹。
飞上冰轮凉世界,唤回天籁清肌骨。
看骊珠、影堕冷光斜,蛟龙窟。
长啸外,纶巾侧。
轻露下,纤絺湿。
听洞箫声在,卧虹阴北。
十万江妃留醉梦,二三沙鸟惊吟魄。
任天河、落尽玉杯空,东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