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南北路,师到动经旬。
尊者定中影,凡人回去身。
戴经支锡重,作礼纳巾频。
杯海归何日,长眉问四邻。
石桥南北路,师到动经旬。
尊者定中影,凡人回去身。
戴经支锡重,作礼纳巾频。
杯海归何日,长眉问四邻。
这首诗描绘了送僧人前往天台山的情景,充满了禅意与深邃的情感。首句“石桥南北路”,简洁地勾勒出僧人行脚的路径,石桥作为过渡,暗示着旅程的开始与结束。接下来,“师到动经旬”点明僧人行程的漫长,一个月的时间,不仅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也暗含了修行的耐心与坚持。
“尊者定中影,凡人回去身”对比高下,尊者在禅定中静默如影,而凡人则匆匆返回,一静一动,一深一浅,凸显了修行与世俗生活的不同境界。尊者的身影仿佛是永恒的象征,而凡人的离去则显得短暂和世俗。
“戴经支锡重,作礼纳巾频”描绘了僧人行脚时的装备与礼仪,经书与锡杖的重量,象征着修行的负担与坚定;频繁的礼拜与纳巾,体现了对佛法的虔诚与恭敬。这一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僧人修行的艰苦与内心的纯净。
“杯海归何日,长眉问四邻”则将目光投向未来,杯海代表无尽的修行之路,何时能归,无人知晓,只有长眉(可能指僧人或佛像)在四邻间询问,这种不确定性和期待,既是对未来的疑问,也是对修行过程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展现了僧人修行的艰辛与内心的宁静,以及对未来的深深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