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劳驰骤,江山互送迎。
咨嗟闻向笛,慷慨抚秦筝。
蛮触哀同种,鸿嗷悯庶氓。
感时频太息,诗思玉壶清。
风雪劳驰骤,江山互送迎。
咨嗟闻向笛,慷慨抚秦筝。
蛮触哀同种,鸿嗷悯庶氓。
感时频太息,诗思玉壶清。
此诗《消寒五集》之十七,由清末近现代初诗人祝廷华所作,以“清”字为题,表达对时局的深切关怀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首联“风雪劳驰骤,江山互送迎”,描绘了风雪交加、道路艰难的场景,同时暗喻国家动荡、局势复杂。风雪不仅考验着行人的体力,也象征着社会环境的严峻。江山的“互送迎”则寓含着自然与人事的交互作用,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也隐含着社会变迁的波澜。
颔联“咨嗟闻向笛,慷慨抚秦筝”,通过音乐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激昂。笛声悠扬,秦筝激越,既是诗人情感的外化,也是对时代风云的直接反映。这里的“咨嗟”和“慷慨”分别描绘了诗人面对时局的忧愁与豪情,展现了其深沉的情感世界。
颈联“蛮触哀同种,鸿嗷悯庶氓”,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蛮触之争比喻小范围内的纷争,而“同种”则强调了人类命运的共通性;鸿嗷则借用了古人哀鸿遍野的典故,表达了对普通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尾联“感时频太息,诗思玉壶清”,总结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人因时事感伤而频频叹息,但其内心的情感却如同清澈的玉壶,保持着纯净与高洁。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自我净化,也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个人情感的真挚流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职旷谢奔趋,赋诗悦情性。
如何晨夕间,适与故人并。
忆昔田园居,荒苔没深径。
读书恒闭门,永日亦闲静。
嘉树交扶疏,飞泉泻清莹。
置觞会亲友,忘言及从政。
曲步聊逍遥,澄湖月初瞑。
风波忽异时,此乐良未竟。
愧彼琼树姿,芳华蔚相映。
翰墨沾馀香,终当就高咏。
生少事嫖姚,出身羽林子。
力战三边岂顾身,报雠千里曾轻死。
相看雪刃气如虹,白日横行都市中。
鸣鞭走马入州县,纷纷郎吏争趋风。
自言家住邯郸陌,出入金门侍君侧。
门前不数五侯宾,醉里常轻二千石。
日晚长楸校猎归,可怜人马生光辉。
自矜恩宠常如此,大笑傍人终布衣。
君家枯木称小李,老干杈枒翠微里。
忽看怪石起陂陀,复有疏篁映秋水。
年年雨露长莓苔,落叶悲风惨澹来。
日暮天寒鬼神护,深山大泽栋梁材。
牧童樵子不敢近,似有龙蛇此中隐。
故将露叶拂晴柯,曾倚云根长春笋。
李侯画竹世有名,偶见此图双眼明。
山中黄绮操同古,林下夷齐节独清。
炯也曾为玉京客,挂席海天秋月白。
琅玕在谷灵凤栖,珊瑚出水神鱼泣。
我本野人溪上居,疏篁古木临阶除。
息阴时复朝隐几,汗简徒劳晚著书。
已知樗散非时用,回首何须万牛重。
桃李花多漫得春,松柏青青岁寒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