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律昆山最后时,海盐高调教坊知。
至今十棒元宵鼓,绝倒梨园弟子师。
曲律昆山最后时,海盐高调教坊知。
至今十棒元宵鼓,绝倒梨园弟子师。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中的第七十四首。它以昆曲和海盐腔为背景,描绘了当时音乐艺术的独特场景。"曲律昆山最后时"暗示了昆曲艺术在某个历史阶段的辉煌时刻,而"海盐高调教坊知"则指出了海盐腔作为地方戏曲的影响力。"至今十棒元宵鼓"形象地描述了元宵节上热烈的表演,可能是指昆曲演出中激昂的鼓点节奏,"绝倒梨园弟子师"则表达了这种表演对后辈艺人的震撼和启发,显示出昆曲艺术的传承力量。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了清朝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景象以及其对后世艺术教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与君倾盖长安陌,姻娅何须论宿昔。
京游三月苦思归,白马湖乾欲龟坼。
春官召试彤庭前,晨曦五色摇炉烟。
集贤学士看墨卷,青袍鹄立知谁先。
姓名且入南雍籍,桂殿秋风吹羽翮。
到家喜雨谩留题,洗眼湖光依旧碧。
康斋两字云垂纸,珍重刘宗百金比。
南窗把卷触热看,习习清风吹簟几。
就中墨汁西江水,直寄任城五千里。
阆中丈人不复见,得见风流老孙子。
传家所宝在不贪,阿堵真堪付泥滓。
长安父老向人说,虞部郎官亦如此。
君不见汉家西京全盛时,五侯七贵门如市。
繁华回首并成空,籍籍今闻杨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