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高台古树林,池边不雨昼萧森。
游逢载酒春先暮,兴到看山客自深。
片石千秋留鸟篆,寒潭百尺想龙吟。
何时得遂移家计,长日垂竿藉绿阴。
百尺高台古树林,池边不雨昼萧森。
游逢载酒春先暮,兴到看山客自深。
片石千秋留鸟篆,寒潭百尺想龙吟。
何时得遂移家计,长日垂竿藉绿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以“百尺高台古树林”开篇,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自然的苍茫之气。接着,“池边不雨昼萧森”一句,通过“不雨”的描述,渲染出池塘在白天的静谧与清冷,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游逢载酒春先暮,兴到看山客自深。”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活动的情景。游人携酒而来,春意未尽之时便已感受到时光的流转,这不仅体现了生活的闲适与乐趣,也暗示了时光易逝,应珍惜当下。而“兴到看山客自深”,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与追求。
“片石千秋留鸟篆,寒潭百尺想龙吟。”这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片石上的鸟篆代表着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传承,寒潭中的龙吟则寓意着深邃的智慧与神秘的力量。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神秘,又蕴含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深深敬仰。
最后,“何时得遂移家计,长日垂竿藉绿阴。”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在宁静的环境中,悠然自得地垂钓,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这种对简单、纯粹生活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某种逃避与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