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窗如水月如冰,天际浮云罨画屏。
漏板阑珊参过午,篝灯犹诵太玄经。
纸窗如水月如冰,天际浮云罨画屏。
漏板阑珊参过午,篝灯犹诵太玄经。
这首元代诗人宋褧的《冬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冷的冬夜画面。首句“纸窗如水月如冰”,运用比喻手法,将纸窗比作清澈的水面,月光映照下仿佛冻结的冰块,形象地展现了月色的皎洁和冬夜的寂静。次句“天际浮云罨画屏”,以天边的浮云为背景,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屏风,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诗意。
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冬夜的细节:“漏板阑珊参过午”,漏板是古代计时器,此处形容其声音稀疏,暗示时间已接近正午,但冬夜的漫长仍未消减。“篝灯犹诵太玄经”,篝火微弱,诗人仍在灯下研读深奥的《太玄经》,表现出诗人深夜苦读的专注与坚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传达出冬夜的静寂、寒冷以及诗人内心的沉思与追求,展现出元代文人墨客在冬夜中坚守学问的精神风貌。
卜居幽独。喜荒园小小,遥隔尘俗。
桃柳僵眠,断涧颓垣,几番曾费修筑。
一壶尚有容身地,况占得、数椽老屋。
漫思量、魏紫姚黄,守素莫如种菊。
分得邻家佳种,轻携鸭觜去,篱畔细斸。
摘芯煎茶,犹胜餐霞,日采幽香盈掬。
秋深开到黄花候,看麂眼、补来曲曲。
叹浮踪、岁月频移,倚遍闲庭修竹。
分明梦到巴山,潇潇一片商声满。
昏灯一穗,离愁万种,和谁同剪。
瘦竹枝支,残荷叶碎,败蕉心颤。
把锦笺擘了,新诗题就,商量觅、传书雁。
休道山长水远。但凝思、侬人如见。
芝兰臭味,云霞交谊,见犹嫌晚。
一别三秋,抚今感旧,水流云散。
问何年此夕,联床共听,诉离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