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主人宁易,适时我独难。
余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
故园修竹在,归去想成竿。
遇主人宁易,适时我独难。
余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
故园修竹在,归去想成竿。
这首诗名为《下第》,是明代诗人袁崇焕所作。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科举落榜时的复杂心情与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遇主人宁易,适时我独难”表达了诗人对于科举考试的无奈与矛盾心理。在科举制度中,遇到合适的时机和主人(即考官)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于诗人而言,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难题。这反映了科举考试的不确定性以及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担忧。
颔联“余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则透露了诗人对于自己人生道路的感慨。在科举之路上,他已走过千山万水,尽管已经年届三十,依然戴着儒生的帽子,暗示着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科举之路的坚持。
颈联“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以出谷的黄莺和回到树枝的鸟儿来比喻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希望。黄莺的娇媚和鸟儿的安逸,象征着诗人即使在落榜之后,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
尾联“故园修竹在,归去想成竿”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他想象着回到故乡,见到那里的修竹,或许会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这一句既是对故乡的深情呼唤,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面对科举失败时的复杂情绪,以及在逆境中保持的坚韧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