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不掩洞中天,入画人撑入画船。
妻具黄鹂浇酒子,儿歌白雪向山巅。
风流与可闲烧笋,自在尧夫只弄丸。
何处合教尘梦醒,万株烟树枕头边。
浮云不掩洞中天,入画人撑入画船。
妻具黄鹂浇酒子,儿歌白雪向山巅。
风流与可闲烧笋,自在尧夫只弄丸。
何处合教尘梦醒,万株烟树枕头边。
这首明代林光的《舟次峡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山水画卷。首句“浮云不掩洞中天”,以浮云比喻世间的纷扰和遮蔽,暗示诗人内心的澄明与超脱,洞中天则象征着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广阔。接下来,“入画人撑入画船”一句,将人与自然巧妙融合,仿佛画中游,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妻具黄鹂浇酒子,儿歌白雪向山巅。”这两句通过家庭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黄鹂的鸣叫与白雪的映衬,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色彩,也寓意着生活的美好与高洁。
“风流与可闲烧笋,自在尧夫只弄丸。”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与可(苏轼)闲暇时烧笋,二是尧夫(邵雍)以棋为乐。这些细节进一步丰富了诗的内涵,表现了诗人追求闲适、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最后,“何处合教尘梦醒,万株烟树枕头边。”这一问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梦境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在万株烟树的环绕下,似乎能让人从尘世的困扰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山水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家庭、精神生活的深刻感悟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