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知者少,秘默在丹田。
铅化金根树,鼎光玉液泉。
相宗难且易,绝妙理深玄。
真境犹来是,依经学昔贤。
虚无知者少,秘默在丹田。
铅化金根树,鼎光玉液泉。
相宗难且易,绝妙理深玄。
真境犹来是,依经学昔贤。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修道养生的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道家丹道和内丹术的理解与追求。
“虚无知者少,秘默在丹田”表明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领悟到这种虚空无为、守静养神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存于心中,也就是丹田之处。丹田,在道教中通常指腹部或胸部,是修炼内功时聚精会神的地方。
“铅化金根树,鼎光玉液泉”则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隐喻着内丹修炼过程中的变化。铅可以化为金,指的是将粗糙转变为纯净,这里比喻修炼过程中物质的精华提取和精神的提升。而“鼎光玉液泉”则是形容一种美好而神奇的景象,可能暗示着内心世界的清澈与宁静。
“相宗难且易,绝妙理深玄”表达了一种修炼之道既容易又困难的矛盾性。外界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深奥而不易理解的。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精神追求的敬畏和探索。
“真境犹来是,依经学昔贤”则表明诗人认为这种修炼到的真实境界历久弥新,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古圣先贤留下的智慧。这里的“依经学昔贤”可能指的是诗人在修道过程中,遵循古籍和前贤的教导,不断地学习和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内丹术语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家修炼之道的理解与追求,以及他对这种精神世界的深刻体验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