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五韶光雨雪频,轻烟惆怅汉宫春。
祇应憔悴西窗底,消受观书老去身。
花影暗,泪痕新,郢书燕说向谁陈。
不知馀蜡堆多少,孤注曾无一掷人。
百五韶光雨雪频,轻烟惆怅汉宫春。
祇应憔悴西窗底,消受观书老去身。
花影暗,泪痕新,郢书燕说向谁陈。
不知馀蜡堆多少,孤注曾无一掷人。
这首《鹧鸪天·咏烛》由清代词人王鹏运作,以烛为题,抒发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开篇“百五韶光雨雪频”,描绘了一年四季更迭,风雨交加的景象,暗喻时光流逝之快,生命短暂。接着“轻烟惆怅汉宫春”一句,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仿佛置身于汉宫之中,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祇应憔悴西窗底,消受观书老去身。”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描述一个人在西窗下孤独地阅读,直至老去,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对知识追求与孤独相伴的复杂心情。
“花影暗,泪痕新,郢书燕说向谁陈。”这里运用了典故,郢书燕说是关于文字传递与理解的寓言,暗示了知识或情感的传达可能遭遇误解或无人倾听的困境。花影暗淡,泪痕新添,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最后,“不知馀蜡堆多少,孤注曾无一掷人。”这一句以蜡烛燃烧比喻生命的消逝,表达了对时间无情、生命有限的深刻反思。同时,“孤注曾无一掷人”则强调了个人命运的渺小与无助,即使努力挣扎,也难以改变命运的轨迹。
整体而言,《鹧鸪天·咏烛》通过烛的形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时间、知识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多书如邺侯,读书如张巡。
一代信不数,吾身见能亲。
门墙虽云旧,踪迹乃若新。
政以沅湘远,无由书疏频。
谊也期淹速,渊乎任去留。
服来占夏首,归去及春头。
岂必忧怀累,当从乐处求。
控揣终异物,窈窕一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