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曾幼度许过访两诗问讯·其一》
《曾幼度许过访两诗问讯·其一》全文
宋 / 张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寒窗不住阅清文,炼石真为五色云。

拄杖横担东鲁教,长安今次欲谁闻。

(0)
翻译
在寒冷的窗户边不断研读着清雅的文章
真正的炼石技艺能化作五彩斑斓的云霞
注释
寒窗:形容刻苦学习的环境。
阅:阅读,研读。
清文:清雅的文章,指高洁的学问。
炼石: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时炼石补天的典故,这里象征高超技艺。
五色云:象征吉祥和非凡的成就。
拄杖:手执拐杖,暗示年老或身份。
横担:扛在肩上,表示肩负重任。
东鲁教:指东方的儒家教育,鲁地(山东)以孔子故里著称,常代指儒家学说。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可能暗指朝廷或学术中心。
欲谁闻:期待谁来倾听,谁来关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镈的作品,名为《曾幼度许过访两诗问讯(其一)》。从这短暂的四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学养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寒窗不住阅清文”,这里的“寒窗”描绘出一个冬日里孤独读书的场景,透露出一种寂寞与坚持。“不住”二字表明诗人几乎是连续不断地阅读着“清文”,可见其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投入。

接下来的“炼石真为五色云”则是在比喻诗人的文字功夫。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通过炼制可以将石头变成宝石,这里化用了这一意象,将诗人修炼文字的过程比作将普通石头转化为灿烂的五色云彩,形象地表达了文学创作的高超技艺和美妙效果。

“拄杖横担东鲁教”,这里的“拄杖”指的是手持拐杖,这是古代文人出行时常有的装束。诗人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知识传承与文化教育的尊重和执着。“东鲁教”则可能暗示了诗人对孔子之道的推崇以及对儒家学说的传播。

最后,“长安今次欲谁闻”,这里的“长安”是唐代都城,即今天的西安,象征着当时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诗人提及长安,或许是在表达自己希望在这座城市中找到知音,或者是在向远方的友人传递自己的思念。

总体来说,这四句诗既展现了诗人的学问与才华,也流露出他对朋友和文化根源深切的情感。

作者介绍

张镃
朝代:宋   号:约斋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生辰:1153—1221?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猜你喜欢

薄游阳羡探张公善卷诸胜舟中书寄妆楼·其二

瑶台缥缈楚云端,翠袖亭亭念客寒。

宛转自循栀子佩,清虚应减菊花餐。

预占归日翻书吉,替卜晴天听叶乾。

那得纪游诗百首,尽将踪迹写卿看。

(0)

美人病目

梦觉空闻百啭莺,一帘香雾未分明。

诗成只泥同心写,琴罢偏猜落指生。

慢托微波通款曲,任抛残局自纵横。

万花应是羞相见,暂借轻云障太清。

(0)

闺人养疴辞·其六

暂废椒花格律新,绕床书卷尚逡巡。

卧中听得秦嘉咏,一字推敲又损神。

(0)

无题和竹桥丈韵二十四章·其十七

衔耳明珰小凤环,戏擒胡蝶出花间。

绀珠艳事星星记,碧玉芳时日日閒。

晓雾迷成三里障,秋云巧作五铢斑。

厌人絮问将雏近,赢得羞颜似醉颜。

(0)

露立

西风刀尺几时休,盼煞青天月一钩。

燕剪原知多宛转,蚕丝祇恐太绸缪。

言无人达难成信,秋上心来尽是愁。

苦立夜深凉露下,遥陪灯火玉楼头。

(0)

林下·其二

环佩珊然落九霄,珠圆心事玉华雕。

生成仙骨非丹换,朗彻神情要白描。

浴罢不愁云鬓乱,灯前还怕雪肌消。

料应除却盘龙镜,那得人间有二乔。

(0)
诗词分类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诗人
曾公亮 胡深 徐俨夫 李元纮 石涛 高斌 刘安世 蒋瑎 姜宸英 珠帘秀 高崇文 丁立诚 皇甫谧 曾允元 张巡 源乾曜 于志宁 陈瑸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