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漏鸣丁丁,晦明毫不爽。
循环十二时,岂识有今曩。
而人于其间,却分去来想。
有智不如无,对之增慨慷。
行漏鸣丁丁,晦明毫不爽。
循环十二时,岂识有今曩。
而人于其间,却分去来想。
有智不如无,对之增慨慷。
这首诗名为《行漏》,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以“行漏”这一意象为线索,探讨了时间流转与人生哲理。
首句“行漏鸣丁丁,晦明毫不爽”,描绘了漏壶滴水的声音,昼夜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无论白天黑夜,时间的流动都毫不间断。这里“丁丁”形容漏壶滴水的声音,既生动又富有韵律感,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氛围。
接着,“循环十二时,岂识有今曩”,进一步阐述时间的循环往复,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时间都在不断地流转,没有明显的界限。诗人在这里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和不可逆性,让人深思。
“而人于其间,却分去来想”,指出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往往会思考过去与未来的区别,这种对时间的感知和反思,体现了人类对于时间的独特认知和情感体验。
最后,“有智不如无,对之增慨慷”,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诗人认为,过于执着于智慧反而会束缚心灵,不如在时间面前保持一颗平静的心,面对时间的流逝,增加的是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宇宙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行漏”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引申出对时间、人生、智慧与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征袍结束从宸游,边上尘清见戍楼。
柏殿赋诗知是幸,茂陵多病自堪愁。
清漳幽咽长流恨,铜雀荒凉几换秋。
深羡高眠全道气,姓名应已在丹丘。
衡门寂寂逢迎少,不见仙郎向五旬。
莫问龙山前日事,菊花开却为闲人。
我爱他山石,中含绝代珍。
烟披寒落落,沙浅静磷磷。
翠色辞文陛,清声出泗滨。
扁舟载归去,知是泛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