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可怜生,远来参老子。
仁智若为谈,指似秋山水。
学子可怜生,远来参老子。
仁智若为谈,指似秋山水。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杨万里所作,名为《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咏(其二)仁智堂》。在这短小的片段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知识与仁德的追求和赞美。
“学子可怜生,远来参老子。” 这两句表明一位年轻的学子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地来到诗人面前寻求知识和智慧。这里的“老子”指代诗人自己,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位学子的敬意。
“仁智若为谈,指似秋山水。” 这两句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学子之间关于仁德和智慧的话题。"仁智若为谈"意味着他们的讨论就像是在探讨这些高尚的主题,而"指似秋山水"则将这种讨论比喻成自然界中最平静、最清晰的事物——秋天的山川和流水。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仁智主题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谈论这些问题时的从容自如和情感的深度。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描绘学子寻师问道的情景,以及诗人与学子的交流,展现了一种尊师重道、追求智慧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本身对仁德和智慧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上的共鸣。
团菊苞金,丛兰减翠,画成秋暮风烟。
使君归去,千里倍潸然。
两度朱幡雁水,全胜得、陶侃当年。
如何见,一时盛事,都在送行篇。
愁烦。
梳洗濑,寻思陪宴,把月湖边。
有多少、风流往事萦牵。
闻道霓旌羽驾,看看是、玉局神仙。
应相许,冲云破雾,一到洞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