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昔崩乱,大君识贤臣。
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
兵势走山岳,阳光潜埃尘。
心开玄女符,面缚清波人。
异俗既从化,浇风亦归淳。
自公理斯郡,寒谷皆变春。
旗影卷赤电,剑锋匣青鳞。
如何嵩高气,作镇楚水滨。
云镜忽开霁,孤光射无垠。
乃知寻常鉴,照影不照神。
天下昔崩乱,大君识贤臣。
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
兵势走山岳,阳光潜埃尘。
心开玄女符,面缚清波人。
异俗既从化,浇风亦归淳。
自公理斯郡,寒谷皆变春。
旗影卷赤电,剑锋匣青鳞。
如何嵩高气,作镇楚水滨。
云镜忽开霁,孤光射无垠。
乃知寻常鉴,照影不照神。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乱世将安的美好景象,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贤臣出现能够匡正时弊、恢复社会秩序的期待与赞美。
“天下昔崩乱,大君识贤臣”两句直接点明了背景,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伟大的君主能够识别和重用贤能之士。这是整个诗篇的主题基调。
接着,“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写出了自然界的景象。其他树木在风中摇曳而落叶后,只有竹子展现出它坚韧不拔、色彩鲜明的一面。这正如贤臣在乱世中的坚守与真实。
“兵势走山岳,阳光潜埃尘”则描绘了一种战争即将结束的场景。战争的气氛(兵势)遍布山川,但阳光逐渐被扬起的尘土所遮盖,这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过去。
“心开玄女符,面缚清波人”中,“玄女符”指的是道教中的神秘符箓,而“清波人”则是形容贤臣之人的清净无暇。这两句暗示了作者对于贤臣能够解读天机、澄清心志的赞美。
“异俗既从化,浇风亦归淳”表达了一种文化融合和社会安宁的景象。不同的地方性习俗逐渐融合,而温和的春风也使万物回复到本真状态。
“自公理斯郡,寒谷皆变春”则写出了作者作为官员管理一方之地,带来和平与生机,使曾经荒凉的山谷变得如同春天一般。
“旗影卷赤电,剑锋匣青鳞”中,“旗影”与“剑锋”都是军事象征,但这里它们被描绘得既有力量又不再带来威胁,而是被收藏起来,就像雷声(赤电)和青色的盔甲(青鳞),预示着战争的结束和武力的收敛。
“如何嵩高气,作镇楚水滨”则借用了嵩山的高峻来比喻贤臣的气节,同时也表达了这种气节对于国家稳固的重要性,就像大山守护着楚地的河岸。
“云镜忽开霁,孤光射无垠”写的是天空中乌云散去,阳光突然照耀出来,这种景象如同一面镜子,清晰而又广阔。
最后,“乃知寻常鉴,照影不照神”则是对整个诗篇的总结。寻常之物(这里指的是贤臣)就像镜子一样,能够映照出世间万象,但却不能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即“神”。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将自然界与人事相结合,表现了作者对于贤臣的崇高敬意,以及对于乱世中秩序恢复的美好愿景。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唐·杜甫】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https://shici.929r.com/shici/DCtNAyRn.html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