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排元美惟熙甫,稍近昌黎只穆修。
二子苦甘微有会,一时毁誉竟何忧。
终身恨未几神味,下手深知避镂锼。
四十年来炉火候,不偏刚处岂偏柔。
能排元美惟熙甫,稍近昌黎只穆修。
二子苦甘微有会,一时毁誉竟何忧。
终身恨未几神味,下手深知避镂锼。
四十年来炉火候,不偏刚处岂偏柔。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林纾所作的《七十自寿(其十五)》。林纾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而闻名,但此诗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另一面。
诗中提到“能排元美惟熙甫”,意指在文学上能够与元好问、王实甫并列的只有郑光祖。接着,“稍近昌黎只穆修”则表示与韩愈风格相近的只有穆修一人。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郑光祖和穆修在文学上的独特地位。
“二子苦甘微有会,一时毁誉竟何忧。”这里提到的“二子”指的是郑光祖和穆修,他们虽然风格各异,但在文学创作中都经历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他们对此并不忧虑。这反映了两位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自信。
“终身恨未几神味,下手深知避镂锼。”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创作的反思,认为即使在艺术追求上有所遗憾,但能够避开过于雕琢的技巧,保持作品的自然韵味,也是一种难得的成就。
最后,“四十年来炉火候,不偏刚处岂偏柔。”总结了诗人四十年的创作生涯,强调了在艺术表达上追求平衡,既不过于刚硬也不过分柔和,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林纾在文学创作上的深厚功底,也流露出他对艺术追求的独到见解和人生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