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陟崔嵬,吟闲路惜回。
寺知何代有,僧见梵天来。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
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
高步陟崔嵬,吟闲路惜回。
寺知何代有,僧见梵天来。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
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寺庙风景。开篇“高步陟崔嵬,吟闲路惜回”两句,通过对山路高峻和行走时的吟咏,传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自得其乐以及不愿离开这宁静环境的情感。
接着,“寺知何代有,僧见梵天来”表明寺庙悠久,其历史之深远甚至连寺里的僧侣也不清楚,而“梵天”则象征着佛教的神圣与超脱。这里诗人通过对时间的模糊和宗教的元素,营造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氛围。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两句,则描绘了黄昏时分,寺庙周遭景象。暮色渐浓,与沙石相连;而晚霞则如同打开的门扉,洒满了寺墙。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开阔。
最后,“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表达了诗人希望吸引那些追求安静的人士,一同在高台上悠然自得地吟唱。这一句强调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通过声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远的意境构建,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安慰的生活态度。
昭君生长昭君村,汉宫选入昭阳门。
倾城自负颜色好,薄命不得承君恩。
朔风吹动毡车发,万里远嫁单于国。
香梦空迷紫塞云,蛾眉愁对穹庐月。
关山阻隔归无缘,含情掩抑鸣哀弦。
虎头将军骨已朽,独馀青冢留千年。
湖白江红一望间,江山晚翠胜湖山。
兜舆便作江湖主,买得山头亦等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