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李生蜀方伯,犀带金绯光棨戟。
封章三上大明宫,乞得身閒发未白。
西村李生老从事,饱吃鞭捶忘啐詈。
部使命休不肯休,屡叫阊阖干势位。
沙溪狂士老弥狂,怕听时事生雌黄。
二生同心复同姓,业同笔砚生同乡。
胡为末路异轨辙,眼底谁工复谁拙。
鸡虫得失安能知,蝜蝂高缘徒自灭。
西飞白日东流水,劝君为君惜寸晷。
年踰六十尚奔忙,不见北村杨豸史。
东村李生蜀方伯,犀带金绯光棨戟。
封章三上大明宫,乞得身閒发未白。
西村李生老从事,饱吃鞭捶忘啐詈。
部使命休不肯休,屡叫阊阖干势位。
沙溪狂士老弥狂,怕听时事生雌黄。
二生同心复同姓,业同笔砚生同乡。
胡为末路异轨辙,眼底谁工复谁拙。
鸡虫得失安能知,蝜蝂高缘徒自灭。
西飞白日东流水,劝君为君惜寸晷。
年踰六十尚奔忙,不见北村杨豸史。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名为李生的官员在仕途上的不同境遇与心态。东村的李生,作为蜀地的方伯,身着华贵服饰,多次上奏朝廷,最终获得清闲之职,且年未白头。而西村的李生,作为从事,长期承受官场的鞭挞与责骂,虽多次请求休假,却难以如愿,一心追求权势地位。
诗中通过对比两位李生的不同选择和态度,展现了官场的复杂与多面性。东村李生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生活方式,而西村李生则执着于权力的追逐。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与对清闲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沙溪狂士”自比,表达了对时事的不满与对官场规则的讽刺。他指出,两位李生虽然同姓同乡,但命运迥异,无法相互理解或评价对方的选择。诗中借“鸡虫得失”与“蝜蝂高缘”这两个典故,暗示了官场中的微小利益与无谓的追求,最终都如同徒劳无功。
最后,诗人以“西飞白日东流水”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不要在无谓的争斗中浪费生命。同时,通过对比“年逾六十尚奔忙”的西村李生与“不见北村杨豸史”的平静生活,表达了对后者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两位李生不同人生轨迹的描绘,以及对官场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明代官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
记得针神同学绣,绣床恰并香肩。
天生慧性可人怜。翻新花样巧,枝叶十分妍。
傍舍济尼邀礼佛,玉炉小炷檀烟。
买丝辛苦绣金仙。庄严瞻法相,十指见青莲。
凭吊泪。矶头化作江水。
金焦矗处海门孤,峭帆去矣。
暮鸦回首石头城,南朝烟树如荠。黛和粉,芦共苇。
江山此日孤寄。台城半截蒋山云,暗凋玉垒。
降旗飐出美人魂,阑干遥指天际。
江皋燕子并接翅。听军声、北府何似。
打岸荒涛而已。问新亭痛哭,英雄有几。
斜日楼头,人千里。
斜阳又送春人去,阑阴坠愁飘满。
绿衬鸥天,黄移蝶路,忆否年时寻遍。卿休再劝。
算已是飘蓬,两边绿浅。
那日帘栊,一层勾了一层怨。
腰围销瘦似我,况东风昨夜,吹得鹃远。
稚柳围廊,狂花掠榭,曾系玉骢魂断。刘郎去晚。
只半霎天涯,笑桃人面。剩有柔肠,为伊千万转。
问秋来、魂销几度,可还今夜销得。
笼鹦谩怯铅霜冷,低影茜纱窗隔。波一尺。
乍涨入空帘,荡得愁痕碧。芭蕉几叶。
记听雨潇潇,吴娘水阁,轻悔那时别。
认罗袖,别泪斑痕折叠。一行行是愁积。
银屏画出天涯路,宛在水亭山驿。心似织。
算回首秦楼,已是天边隔。青衫数褶。
剩酒印模黏,粉香凄黦,不比旧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