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末芙蓉语,当时不谓真。
今来木末见,愁杀拟骚人。
木末芙蓉语,当时不谓真。
今来木末见,愁杀拟骚人。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宋祁的《木芙蓉盛开四解(其一)》。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句“木末芙蓉语”通过设定一个场景,引出了芙蓉花在树梢上盛放的情状。“语”字暗示了芙蓉的美丽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里既指实物,也有象征意义。芙蓉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高贵、纯洁的象征,所以这里可能是在描绘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景。
“当时不谓真”这句表达了诗人当时对眼前景色的质疑或是惊讶。芙蓉花开得如此盛大,以至于让人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或者说,这种美丽是否能被接受为真实的。
接下来的“今来木末见”则是在表达诗人此刻重新面对这幅景象时的心情。这里的“今来”意味着时间的流转和个人经历的积累,而“木末见”则是再次目睹芙蓉之美。
最后,“愁杀拟骚人”一句表达了诗人此刻的复杂情感。“愁杀”形容心中的忧虑和感慨,可能源于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也可能是因为生命中其他更深层次的思考。而“拟骚人”则是一种自比,或许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就像古代辞赋《骚人》所展现的一般。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木芙蓉盛开景象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生命无常以及个人情感深度的思考。
青女初裁,素谷长门,冷落金茎囗注。
只有丽娟,琥珀缨裾,艳绝披香蕊女。
瑶圃葩芬,更掩映、锦云珠雨。辛苦。
见婉约朱栏,不禁幽暮。
便是泪染灵芸,著红玉壶中,向人如语。
千丝铁网,百宝流苏,傍他海棠何处。
留待深秋,恐化作、晚霞归去。难据。
把金剪、甚待重做。
朦胧残月隐云梢。度寒宵。忆春宵。
春色招人,联步百花桥。可惜欢娱随漏促。
乍风起,卷胥江,催怒潮。怒潮怒潮送征桡。鬓暗凋。
魂暗消。去也去也,去则是、烟水迢遥。
海底千寻,何处觅鲛绡。
泣尽真珠封不得,人睡也,梦相寻,第几遭。
今岁不闰夏,昨夕已中秋。
但期风月佳耳,何地不清游。
尽有婵娟花竹,难得肝肠冰雪,尔汝狎盟鸥。
胸次几丘壑,老子已菟裘。我知君,君傲我,醉乡侯。
掀髯一笑,纵非吾土且登楼。
有弟相非食肉,有妇相呼谋酒,客至亦浮休。
扬觯论齐物,何必问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