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蹑经楼步步高,知公取送不辞劳。
他山佛会同携手,看放光明礼白毫。
足蹑经楼步步高,知公取送不辞劳。
他山佛会同携手,看放光明礼白毫。
这首诗描绘了对一位名为“昕公”的僧侣的赞美与感激之情,他不辞辛劳地运送佛教经典至经楼。诗中充满了对知识传承和宗教信仰的尊重与敬仰。
首句“足蹑经楼步步高”,生动地展现了昕公在运送佛教经典时的坚定步伐,每一步都踏在经楼上,仿佛步步攀登至知识的高峰。这不仅体现了他对佛教经典的珍视,也象征着他精神上的追求与提升。
接着,“知公取送不辞劳”表达了诗人对昕公辛勤付出的深刻理解与敬佩。在运送过程中,昕公不畏艰难,不避劳苦,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
“他山佛会同携手”一句,运用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不同地方的佛教徒共同参与这一神圣活动的情景。他们携手并进,共同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体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
最后,“看放光明礼白毫”则描绘了在这一过程中,佛教经典所散发出的智慧之光,以及对佛陀的恭敬礼拜。这里的“光明”既指知识的光芒,也暗喻着内心的觉醒与智慧的启迪。“白毫”则是佛陀的象征,代表着崇高的智慧与慈悲。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人间的传播与影响,以及人们对知识与信仰的追求与尊重。
朔风萧萧林竹折,晓来门外千山雪。
有客淹留阳羡城,愁听旅馆鸡声咽。
仲文儒雅旧知名,漂泊江湖百感生。
故园东归岁云暮,断冰寒月他乡路。
村桥早发行人稀,冻浦舟横不敢渡。
朱门重裘被僮仆,文章不救穷途哭。
短衣冲雪君毋悲,寒士何当谢荒谷。
君不见少陵广厦空高歌,江上秋风卷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