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三年各一方,此身漂荡只殊乡。
看沙更觉蓬莱浅,数日空惊霹雳忙。
渺渺水波低赤岸,濛濛云气淡扶桑。
登临旧兴无多在,但有浮槎意未忘。
一别三年各一方,此身漂荡只殊乡。
看沙更觉蓬莱浅,数日空惊霹雳忙。
渺渺水波低赤岸,濛濛云气淡扶桑。
登临旧兴无多在,但有浮槎意未忘。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寄友人三首(其三)》。通过这短短二十字,我们可以窥见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
“一别三年各一方,此身漂荡只殊乡。”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久别重逢后,彼此都已身处不同的地点,个人也像落叶般飘零在外,心中充满了对远方故土的思念。
“看沙更觉蓬莱浅,数日空惊霹雳忙。”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通过观赏河沙,感慨于仙山蓬莱之遥远,而现实生活中的喧嚣与紧迫,如同霹雳般扰乱心灵。
“渺渺水波低赤岸,濛濛云气淡扶桑。”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情怀。水波轻抚着红色的河岸,云气缥缈在古老的神话之树(扶桑)周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定。
“登临旧兴无多在,但有浮槎意未忘。”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虽然对过去的热情不再如昔日一般,但对于那些漂泊生涯中的点滴回忆,仍然铭记于心。这里的“浮槎”指的是古代用来测量河水深浅的工具,也隐喻着诗人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前行的心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展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复杂情感世界。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怀,也反映出他对于社会、人生以及理想的深刻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