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尼父一伤麟,斯道传来恐未真。
更识老天当此日,肯将木铎与何人。
师门万古真堪柱,檀杏千年也自春。
到此精神须会领,莫教铜狄笑人频。
自从尼父一伤麟,斯道传来恐未真。
更识老天当此日,肯将木铎与何人。
师门万古真堪柱,檀杏千年也自春。
到此精神须会领,莫教铜狄笑人频。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庄昶所作,名为《送张廷玉司训河南》。诗中蕴含了对儒家文化的深沉思考以及对教育传承的感慨。
首联“自从尼父一伤麟,斯道传来恐未真。”以孔子失马的典故开篇,暗喻儒家之道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所遗失或误解,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精髓可能流失的忧虑。
颔联“更识老天当此日,肯将木铎与何人。”进一步探讨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如何寻找和传授正确的知识与道德观念的问题。木铎是古代传道授业的工具,这里借以表达在当前环境下,谁能够承担起传播真理的责任。
颈联“师门万古真堪柱,檀杏千年也自春。”赞扬了师道的永恒价值,如同支撑天地的柱石,又如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的檀杏树,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石作用。
尾联“到此精神须会领,莫教铜狄笑人频。”提醒接受教育的人们要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避免浅尝辄止,以免被外界的嘲笑所影响,强调了深入理解与实践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儒家文化传承的反思,表达了对教育价值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正确价值观传播的渴望。
还镇东校尉,家林若个边,桐柏苍苍际淮水。
居巢城下范增乡,放桀山前橐皋里。
忆昔军中独数奇,壮心每遇嫖姚知。
骑射曾矜羽林子,纵横不数并州儿。
时来忽领偏裨将,肘后铜章百夫长。
唾手封侯未有期,刮目逢人已相让。
霜蹄暂蹶气犹豪,雕鹗低飞铩羽毛。
孤营错莫三秋梦,一剑空馀百战劳。
升沈去去何须叹,圣主恩深迈刘汉。
始知燕颔岂徒然,莫把龙韬等閒玩。
银带雕弓匹马归,木棉花发鹧鸪飞。
夫人堂上收残泪,稚子门前捉锦衣。
闽州水镇梅花寨,祖道骊歌动江介。
酒尽沙头双玉瓶,幕中主将遥相待。
开箧见珠翠,思君前日情。
祗言恩爱长相顾,岂误音容隔死生。
东流逝水何时返,倏忽青天綵云散。
铜镜妆台不复窥,罗襦绣被荒尘满。
月明穗帐凉如水,灯火荧荧照虚位。
寂寞空帘鹊影閒,萧条穷巷虫声碎。
东邻车马如云屯,西邻歌舞日纷纷。
不羡他家夫妇好,宁甘守节在君门。
新坟峨峨倚山麓,春去秋来草应绿。
夜半伤心不忍啼,天明独抱孤儿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