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
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
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
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
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
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
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
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
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
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华严寺瑰公禅房中的生活情景。开篇“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两句,通过对寺院周围山峰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接着,“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表明诗人与一位年长的僧侣共进饮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昨夜可能在山中的一处崖口过夜,体现了他对禅修生活的投入。
“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两句则具体描绘了僧人的日常生活场景。锡杖作为僧人出行时使用的随身物品,此处被倚靠在枯松之下,不仅展现了僧人的简朴生活,同时也寓意着禅修者的清贫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绳床映深竹,则是对僧人宿舍环境的一种描写,通过细腻的文字,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被竹林环绕、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生活。
“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一句,描绘了僧人日常在寺院周围山水间穿梭的情景。这里的“东溪草堂”可能是指寺院中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建筑,而“来往行自熟”则表明诗人对这一生活环境已经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是融入其中了。
最后,“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一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选择的禅修生活的一种感慨。这里的“生事”指的是僧人的日常生活,而“云山”则象征着高远与超脱尘世。“谁能复羁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由自在、不为世俗所羁绊的生活状态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对于外界干扰的警觉和拒绝。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僧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禅修者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内心自由和精神超脱尘世的追求。
圣主求贤问治安,先生承诏起江干。
百年事业存经济,万里云霄振羽翰。
制作尽稽周典礼,风流不减晋衣冠。
丹墀奏对天颜近,画省论思月色寒。
道学每期千载重,文章底用后人看。
病思启箧焚遗藁,诏许还山别上官。
记就玉楼仙梦远,粉书丹旐客心酸。
祠堂万古屏山麓,松柏参天集凤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