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塞生秋早,空闺入夜愁。
光飞银阙上,影抱玉门流。
露气漙丝管,霜华拂锦裘。
征夫犹北戍,目断大刀头。
绝塞生秋早,空闺入夜愁。
光飞银阙上,影抱玉门流。
露气漙丝管,霜华拂锦裘。
征夫犹北戍,目断大刀头。
这首《关山月》描绘了边塞的凄凉与闺中的愁思交织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与离别带来的深沉情感。
首句“绝塞生秋早”,开篇即点出边塞之地,秋天来得格外早,暗示着环境的荒凉与季节的变换,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接着,“空闺入夜愁”一句,将视角转向闺中女子,夜晚的来临加剧了她的孤独与忧愁,这种愁绪不仅来自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也包含了对战乱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接下来的四句“光飞银阙上,影抱玉门流。露气漙丝管,霜华拂锦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壮丽景象。月光如同银色的宫殿在空中飞舞,而月影则紧紧依偎在玉门关旁,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边防的艰辛。露珠在丝管上凝聚,霜花轻轻拂过锦裘,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隐喻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不易。
最后两句“征夫犹北戍,目断大刀头”,将思绪拉回现实,点明了战争的残酷与持续。尽管月夜如此美丽,但边防战士仍需坚守岗位,远离家乡。这不仅是对战士们勇敢与牺牲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痛苦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边塞的壮美与凄凉,以及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长溪流水碧潺潺,古木苍藤暗两山。
把臂道人今在否,长官白首尚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