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不释手,非志冕与轩。
昔有董仲舒,三载不窥园。
道味归肝脾,遑恤厨无烟。
家贫未为贫,有书足可研。
寤寐千载心,俗子难与言。
勿叹师友寂,日日亲圣贤。
把书不释手,非志冕与轩。
昔有董仲舒,三载不窥园。
道味归肝脾,遑恤厨无烟。
家贫未为贫,有书足可研。
寤寐千载心,俗子难与言。
勿叹师友寂,日日亲圣贤。
这是一首表达深沉学问与坚守雅致的诗篇。开篇“把书不释手,非志冕与轩”展示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执着追求,以及对高洁品格的向往。紧接着,“昔有董仲舒,三载不窥园”引入历史上的学者董仲舒,他闭门读书三年不问世事,以此强调学习的专注与时间的长期投入。
“道味归肝脾,遑恤厨无烟”则是说诗人对道理的品味已经渗透到心底,对于生活中的烦恼和匮乏,也只是一时的困扰,并不影响内心的宁静。
“家贫未为贫,有书足可研”表达了即便家庭贫寒,但只要有书籍,便是精神上的富足,足以探索和研究。这也体现出诗人对于知识和文化的珍视,以及在物质贫困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态度。
“寤寐千载心,俗子难与言”则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深远与独特,这种跨越时空的心境,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
最后,“勿叹师友寂,日日亲圣贤”劝诫自己不要悲叹朋友的稀少,而应该每天亲近那些圣贤之士,即便是在书籍中也要时刻保持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和学习。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也是对于品德高尚者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学问、品格与精神生活的极致追求。
龙沙殿腊,兔苑留寒,花照冰壶夜。
乱山平野。
装珠树满眼,买春无价。
墙头苑下。
浑不见、桃夭杏冶。
凝趁风、庚岭寒梅,触处都飘谢。
吹面峭寒未怕。
览瑶池万里,飞观高榭。
霓旌鹤驾。
歌黄竹、胜跃踏青骄马。
峰峦似画。
但点缀、片时相借。
惊望中、玉宇琼楼,残溜空鸳瓦。
换谱伊凉,选歌燕赵,一番乐事重起。
花新笑靥,柳软纤腰,济楚众芳围里。
年年佳会。
长是傍、清明天气。
正魏紫衣染天香,蜀妆红破春睡。
一簇猩罗凤翠。
遍东园西城,点检芳事。
铃斋吏散,昼馆人稀,几阕管弦清脆。
人生适意。
流转共、风光游戏。
到遇景,取次成欢,怎教良夜休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