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台之麓,襟溪复带峰。
前三正如是,不二即真宗。
春色那藏杏,禅心且付松。
长城岭回望,岚霭蔚重重。
山寺台之麓,襟溪复带峰。
前三正如是,不二即真宗。
春色那藏杏,禅心且付松。
长城岭回望,岚霭蔚重重。
这首诗描绘了台麓寺周围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宁静的佛教氛围。首句“山寺台之麓,襟溪复带峰”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台麓寺所处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山脚,溪流环绕,群峰环抱,营造了一种隐逸而幽静的环境。接下来,“前三正如是,不二即真宗”两句,既是对前文景致的总结,也暗含了对佛法真谛的追求与理解,即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无需刻意寻找或超越。
“春色那藏杏,禅心且付松”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禅意的融合。杏花绽放,春色满园,但诗人并未直接描绘花开之景,而是通过“那藏”二字,暗示春色的无处不在,如同禅心般深藏不露。后一句“禅心且付松”,将禅心比作松树,寓意着禅者的心境如松一般坚韧、静默,与自然和谐共存。
最后,“长城岭回望,岚霭蔚重重”以远眺长城岭的景象收尾,岚霭缭绕,云雾重重,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象征着佛法的深远与广大,让人在自然美景中感悟到佛法的奥义。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佛教哲学思想,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心灵归一的境界。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