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高论苦峥嵘,老学寒蝉不复声。
目断家山空记路,手披禅册渐忘情。
功名久已知前错,婚嫁犹须毕此生。
家世读书难便废,漫留案上铁灯檠。
少年高论苦峥嵘,老学寒蝉不复声。
目断家山空记路,手披禅册渐忘情。
功名久已知前错,婚嫁犹须毕此生。
家世读书难便废,漫留案上铁灯檠。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子瞻与安节夜坐三首(其二)》。诗人以少年时的激昂议论和老年时的淡泊心境对比,展现出人生的沧桑变化。"峥嵘"一词描绘了少年时期的锐意进取,而"老学寒蝉不复声"则暗示了年老后不再张扬,如寒蝉般沉默。"目断家山空记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已无法回返,只能在心中怀念。"手披禅册渐忘情"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俗之事的淡漠,转向了内心的修行。
"功名久已知前错"流露出对过去追求功名的反思,意识到过去的错误;"婚嫁犹须毕此生"则感慨人生的责任,即使对婚姻大事也要尽心完成。最后两句"家世读书难便废,漫留案上铁灯檠",强调了家族传统的延续,读书不能因年纪增长而荒废,那铁制的灯檠虽旧,却象征着坚守和执着,寓意着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的叙述,展现了诗人从青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我治斯何,曰治吾身。我事斯何,曰事吾亲。
我学未信,乃先从仕,孰云乎自治。
我亲载老,不知乎养志,孰云乎善事。
嗟嗟予季,言以讯予。有诗有书,是足与居。
叔兮其归与。嗟嗟予季,歌以启予。
有田有庐,亦可与娱。叔兮其归与。
彼呱呱者,其孰弃之。彼嬛嬛者,其孰收之。
彼禽何知,能字其雏。飞前则顾,饥啄则呼。
孰谓斯人,禽之不如。彼雏之微,皆得所依。
婉娩其音,婆娑其衣。孰谓斯人,乃独无归。
我号斯言,以告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