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久不作,荆榛日纵横。
谁能千载后,粲然起芒精。
中夜理瑶瑟,古调今难明。
惜哉黄钟节,不及瓦釜鸣。
赵女忧鲲弦,秦娥调繁筝。
藉非成连作,何以移我情。
大雅久不作,荆榛日纵横。
谁能千载后,粲然起芒精。
中夜理瑶瑟,古调今难明。
惜哉黄钟节,不及瓦釜鸣。
赵女忧鲲弦,秦娥调繁筝。
藉非成连作,何以移我情。
这首清代冯誉骥的《杂诗(其六)》表达了对古代雅乐式微的感慨和对高雅艺术重现的渴望。首句“大雅久不作,荆榛日纵横”描绘了传统文化被粗鄙之风淹没的景象,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雅乐的式微。接下来,“谁能千载后,粲然起芒精”表达了对后世能有人复兴高雅艺术的期待。
“中夜理瑶瑟,古调今难明”进一步强调了古曲调的失传与理解的困难,暗含着对传统音乐技艺的怀念。“惜哉黄钟节,不及瓦釜鸣”运用了对比,惋惜黄钟(象征高雅)的声音不如瓦釜(象征庸俗)的鸣响更能吸引人,反映出社会审美取向的偏离。
“赵女忧鲲弦,秦娥调繁筝”借赵国女子担忧古琴音质,秦地女子沉迷于繁复的筝曲,揭示了当下音乐风尚的浮躁。最后两句“藉非成连作,何以移我情”表达了诗人对成连(传说中的音乐高手)般人物的期盼,希望有这样的人能够以其音乐才华打动人心,恢复雅乐的魅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对传统艺术价值的坚守和对文化振兴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