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豁可望,朝暮对溪山。
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
树侵苍霭没,鸟背夕阳还。
草带平沙阔,烟笼别戍闲。
圃畦荷气合,田径烧痕斑。
樵笛吟晴坞,渔帆出暝湾。
登临及芳节,宴喜发朱颜。
夹砌陈旌旝,褰帘进佩环。
观风南国最,应宿紫宸班。
康乐诗名旧,芜音讵可攀。
高亭豁可望,朝暮对溪山。
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
树侵苍霭没,鸟背夕阳还。
草带平沙阔,烟笼别戍闲。
圃畦荷气合,田径烧痕斑。
樵笛吟晴坞,渔帆出暝湾。
登临及芳节,宴喜发朱颜。
夹砌陈旌旝,褰帘进佩环。
观风南国最,应宿紫宸班。
康乐诗名旧,芜音讵可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山水田园风光图。诗人站在高亭之上,能够望见远处的景色,每天早晚都能欣赏到溪流和山峦的美丽。外面的野色与建筑物相互辉映,霞光如织网一般笼罩在几席之地。
树木被浓郁的苍霭所覆盖,到了傍晚时分,鸟儿们背对着夕阳飞翔。这不仅描绘了景色,也透露出了时间的流转。草和沙土相结合,展现出一片开阔的自然景观,而远处则被薄烟笼罩,使得边塞的戍楼显得格外闲适。
园圃中的荷花与清新的气息交织在一起,而田野的小径上留下了烧过的痕迹,可能是农事活动的印记。樵夫吹奏着竹笛,在晴好的坞山中享受这份宁静;渔人则驾着帆船,从傍晚的湾流中驶出。
诗人登临高处,与自然中的芳菲时节相契合,心中充满了宴饮的喜悦,使得脸上泛起了红润。墙头的夹砌和陈旧的旌旗在风中飘扬,而帘幕则被褰开,以迎接佩带的宾客。
诗人认为这南国之风,是观赏天气变化的最佳地点,应是宿于紫宸之班,即帝王所居之地。最后提到“康乐”,这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名称,而诗中的“旧”字则表明这一切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时。而“芜音讵可攀”则是说这种美好的声响和情感,是可以被后人所理解和共鸣的。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