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自秦人相赵高,桃花源里避英豪。
天王一统今明圣,那得山人学种桃。
忆自秦人相赵高,桃花源里避英豪。
天王一统今明圣,那得山人学种桃。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首句“忆自秦人相赵高”,借古喻今,暗指历史上因权力斗争导致的动荡和悲剧,秦朝末年,赵高与李斯合谋篡夺政权,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诗人通过回忆这段历史,表达了对权力斗争的反思。
“桃花源里避英豪”引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桃花源象征了一个远离尘嚣、和平宁静的理想世界,人们在这里可以避开纷扰的世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里诗人将桃花源比喻为逃避权力斗争的理想之地,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天王一统今明圣,那得山人学种桃。”最后一句则转向现实,提到当下的统一与圣明,暗示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然而,诗人紧接着提出疑问:“那得山人学种桃?”这里的“山人”指的是隐居山林的文人或隐士,诗人似乎在思考,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否还有必要或可能去追求那种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个人生活选择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敏感洞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