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水可栖迟,秋高月满帷。
谈经服子慎,好客郑当时。
我亦曾相过,心常系所思。
若论羲与献,那得外人知。
箬水可栖迟,秋高月满帷。
谈经服子慎,好客郑当时。
我亦曾相过,心常系所思。
若论羲与献,那得外人知。
这首清代诗人恒的诗《过丁若亭可以栖书斋兼赠卯君秀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沉的画面。首句“箬水可栖迟”,以“箬水”象征清幽,表达对丁若亭书斋环境的喜爱,流露出一种闲适的诗意。接着,“秋高月满帷”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明亮的月光洒在帷幕上,增添了书斋的雅致。
“谈经服子慎,好客郑当时”两句,通过赞美丁若亭的学识和待人之道,将他比作汉代学者服虔(服子慎)和善于交际的名臣郑当时,展现了其深厚的学问和热情好客的性格。
“我亦曾相过,心常系所思”表达了诗人自己也曾造访过书斋,对丁若亭的敬仰和思念之情,透露出友情的纽带。
最后两句“若论羲与献,那得外人知”,诗人以古代书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献之为例,暗示丁若亭的才华如同他们一样超凡脱俗,只有真正了解他的人才能体会其价值,表达了对丁若亭的深深敬佩和对他才情的认可。
整首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书斋环境和赞美主人的品质,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对知识文化的向往。
连圻连不极,极望在云霞。
绝壁无走兽,穷岸有盘楂。
纠纷上巃嵷,穿豁下岩岈。
鱼游若拥剑,猿挂似悬瓜。
阴岸生驳藓,伏水拂澄沙。
客子行行倦,年光处处华。
石蒲生促节,岩树落高花。
暮潮还入浦,夕鸟飞向家。
寓目皆乡思,何时见狭斜。
家世传儒雅,贞白仰馀徽。
宗派已孤狭,财产又贫微。
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
松笔时临沼,蒲简得垂帷。
幸逢四海泰,日月耀增辉。
相顾无羽翮,何由总奋飞。
一朝异言宴,万里就暌违。
远江飘素沫,高山郁翠微。
相思对淼淼,相望隔巍巍。
死灰终不然,长岑且未归。
当怜此分袂,脉脉泪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