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河阳秋思六首·其二》
《河阳秋思六首·其二》全文
宋 / 宋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自古悲秋物,多伤黯黯魂。

鲈鱼轻客宦,纨扇感君恩。

颍濑寒明野,嵩云侧露村。

此中知止地,归去掩柴门。

(0)
翻译
自古以来,秋天总是引发人们的悲伤情绪,许多人的心灵因此而黯然神伤。
鲈鱼象征着淡泊名利,这表达了对仕途奔波的轻视;纨扇则让人想起昔日恩情,如今只能感慨万分。
清澈的颖水映照着田野的寒冷明亮,山上的嵩云旁露出村庄的轮廓。
这里仿佛是人生的终点,一个知足之地,我决定回归,关闭柴门,过上宁静的生活。
注释
自古:自古以来。
悲秋:因秋天而感到悲伤。
黯黯:形容心情低落。
鲈鱼:代指淡泊名利的生活。
客宦:为官在外。
纨扇:精致的丝质扇子,常用来象征昔日美好时光。
恩:恩情。
颍濑:颖水边的清澈溪流。
嵩云:嵩山上的云雾。
知止地:懂得满足的地方。
归去:返回故乡。
柴门:简陋的木门,象征隐居生活。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色和表达诗人怀念之情的诗。诗人以"自古悲秋物,多伤黯黯魂"开篇,表现出秋天总是让人们感到忧郁,这种情感在历代都有所体现,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哀愁。

接着"鲈鱼轻客宦,纨扇感君恩"两句,诗人可能通过对鱼儿跳跃不已的描写,表达自己轻松自如但又不得志的情怀,而"纨扇感君恩"则是感念某种恩惠,或许是在提到某位君主或贵人的赏识与恩赐。

在"颍濑寒明野,嵩云侧露村"中,诗人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颍水(即颍河)边上,一片清冷之气弥漫于广阔的田野,而远处的嵩山云层旁边,则有露珠挂满的小村庄。这两句生动地勾勒出诗人眼中的秋日风光。

最后,"此中知止地,归去掩柴门"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土地的留恋以及归隐之心。这里的"此中"指的是河阳一带,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停歇的地方,而"归去掩柴门"则是表现出一种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远离世俗纷争,过上一种简简单单、自给自足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秋思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作者介绍
宋庠

宋庠
朝代:宋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猜你喜欢

三高堂

东华车马日滔滔,始觉三高分外高。

吴越衣冠几春梦,古今身世一秋毫。

临流久立迷烟艇,驾月归来认雪涛。

琢句不成风又起,寒蒲霜鬓两萧骚。

(0)

春归·其一

青青结子在梅梢,方见春来夏已交。

认得主人双燕子,香泥衔去理新巢。

(0)

凤山

老树萧萧吹古风,满阶落叶鸣寒蛩。

插天殿阁云不锁,挺柱石笋擎太空。

凤去台空秋寂寂,瑶草离离自青碧。

玉箫吹彻渺遗音,十二阑干空月色。

(0)

湖心寺呈箫峰陈明府

水边曾看题碑石,知是诗人扁寺名。

僧趁钓舟来赴供,鱼听堂鼓候抛生。

无多空地锄松影,尽有寒湖载月明。

只合閒身吟向此,细将心事共鸥评。

(0)

题王立斋矩轩记后

以矩名轩义已谐,方方寻丈自恢恢。

勿侵四壁藩篱限,不费一天风日来。

学者毋欺惟暗室,圣门所乐只灵台。

盍朋但读立斋记,谁谓颜居曰陋哉。

(0)

花沼分题

寒光净色照花林,更喜诗家共赏心。

谢客不成春草梦,杜郎须强海棠吟。

惟忧别去歌云散,不管愁来鬓雪侵。

且试主人新酒令,片红飘盏十分斟。

(0)
诗词分类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诗人
樊增祥 汪元量 孟郊 周密 曾巩 刘弇 岑参 秦观 吴潜 许浑 毛滂 徐积 宗臣 韩琦 左宗棠 邓雅 李弥逊 曾国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