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如乌渴,长驱傍古城。
听他随窟饮,不暇择泉清。
沙外追风骥,榆边积雨坑。
花鬃摇汉骑,草血染秦兵。
地脉千年恨,波腥万鬣鸣。
思归频蹀躞,苜蓿满宸京。
瘦马如乌渴,长驱傍古城。
听他随窟饮,不暇择泉清。
沙外追风骥,榆边积雨坑。
花鬃摇汉骑,草血染秦兵。
地脉千年恨,波腥万鬣鸣。
思归频蹀躞,苜蓿满宸京。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边塞景象,通过“瘦马如乌渴”开篇,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一个荒凉而充满挑战的环境之中。马匹的瘦弱与口渴,不仅展现了自然条件的严酷,也暗示了行军的艰辛。诗人接着描述了马匹在古城旁寻找水源的情景,“听他随窟饮,不暇择泉清”,形象地表现了马匹在恶劣环境中不顾一切地寻找水源的迫切心情。
接下来的“沙外追风骥,榆边积雨坑”两句,通过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与马匹的勇猛。沙漠之外,疾风中的骏马追逐着自由;榆树边,积雨形成的深坑考验着马匹的耐力。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动态的画面,也暗含了对马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花鬃摇汉骑,草血染秦兵”则将视角转向人与马的互动,通过“花鬃”和“草血”的细节描写,既展现了战场的残酷,也体现了战士们与战马之间生死与共的情感纽带。这不仅是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也是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颂扬。
“地脉千年恨,波腥万鬣鸣”两句,将时间的跨度拉长,将空间的视野拓宽,通过“地脉”和“万鬣”的意象,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生命悲壮的感慨。这里的“恨”既有对过往苦难的回忆,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而“波腥”则可能象征着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最后,“思归频蹀躞,苜蓿满宸京”表达了马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尽管身处异乡,面对艰苦的环境,马匹仍不忘归途,而“苜蓿满宸京”则预示着回归家园的希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人与马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战争和和平的深刻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