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鸣阶下,凉风动槛前。
露华侵袂湿,月魄缀檐翩。
酷暑知何去,清宵自不眠。
幽吟对修竹,相与斗㛹娟。
蟋蟀鸣阶下,凉风动槛前。
露华侵袂湿,月魄缀檐翩。
酷暑知何去,清宵自不眠。
幽吟对修竹,相与斗㛹娟。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暑气消退,凉风习习的夜晚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情感。
首句“蟋蟀鸣阶下”,以蟋蟀的鸣叫作为秋天来临的标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接着,“凉风动槛前”进一步渲染了凉爽的气候,暗示暑热已退,秋意渐浓。
“露华侵袂湿,月魄缀檐翩”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露珠和月光赋予动态,形象地描绘了露水在衣袖上凝结,月光轻盈地洒在屋檐上的画面,增添了诗的意境美。
“酷暑知何去,清宵自不眠”表达了诗人对夏日的怀念与对清凉夜晚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一丝难以入眠的愁绪,或许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或是对某种未解之事的忧虑。
最后,“幽吟对修竹,相与斗娟娟”则以竹林为背景,诗人独自吟唱,与竹林中的月光、露珠相互映照,形成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这里的“娟娟”不仅形容月光的柔和,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初秋季节的独特感受,以及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富有哲思与美感的佳作。
公真鹤也,旧住蓬莱岛。八十年来度昏晓。
数看花次第,去水波澜凭较量,怎敌壶中天小。
仙槎今尚在,泛月归来,若此洪崖正年少。
念人间似海,几度扬尘,尘起处,只有灵源难到。
更天假恩波,渭河宽,奈未了。鹰扬一竿仍钓。
南陵路。傍曲水、日暮行千树。
云深艳说当时,花密娇生何处。
丝杨细袅,偏绿惹、春风拂烟浦。
想忘机、倦旅浮沈,片帆寻梦来去。
回思画阁凝愁,嗟尘暗多妨,只省珍聚。
指拍红牙温如玉,浑未罢、箫吟凤舞。
凭谁向、芳茅绮结,慰离绪、相逢一笑语。
恐迷阳、姹紫嫣红,又倾多少仙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