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自年年,何必虚名说禁烟。
榆叶杏花交隐映,鸣榔声里又前川。
清明时节自年年,何必虚名说禁烟。
榆叶杏花交隐映,鸣榔声里又前川。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北远山村的景象,充满了自然与宁静之美。首句“清明时节自年年”点明了时间背景,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每年都会如期而至,诗人以此开篇,引出对季节更替和自然循环的感慨。
“何必虚名说禁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清明习俗的思考。清明时节有禁火的习俗,但诗人认为,这种形式上的规定并不重要,真正的意义在于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祭扫活动。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传统习俗的反思,以及对精神内涵的重视。
接下来,“榆叶杏花交隐映”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榆树的叶子与杏花相互掩映,色彩斑斓,生机勃勃。这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也暗示了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一句“鸣榔声里又前川”,通过“鸣榔”这一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山村的宁静氛围。在潺潺流水声中,仿佛能听到渔人敲击船舷的声音,预示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美好。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传统习俗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