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
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
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空。
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
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
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
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
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
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空。
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
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
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山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热爱。
"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两句设定了整体氛围,表明在一个清晨,天空晴朗,秋山呈现出最佳的状态,而窗户打开后,可以看到外面清新的景色。
"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中,“遥怜”表现了诗人对远处美丽风光的怀念和爱慕。山峰在远处显得幽深而美好,竹林并没有成为观看的障碍,而是增加了一层朦胧的美感。
接下来的"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空"更进一步描绘了景色之美,天空中有无数的云朵漂浮,山峦层层叠加,形成了一幅深远的画面。
"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则从细部入手,描写了屋檐下那积聚起来的秀气,以及微风穿过缝隙,为室内带来一份清凉。
"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表达了诗人对秋日晴朗天气的喜爱和景色在阳光下的美丽反射。
最后两句"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则透露出诗人对古代名士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希望自己的书斋能像古人一样,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月到东南秋正半,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
谁起水精帘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
凉露湿衣风拂面,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
苑柳宫槐浑一片,长门西去昭阳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