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名蓝即道场,便从下界得清凉。
溪声萧瑟流仙籁,山色虚无拥法堂。
月满大悲空里相,云开补处寂中光。
浮生趣尽凭谁忏,一为天亲礼梵王。
初入名蓝即道场,便从下界得清凉。
溪声萧瑟流仙籁,山色虚无拥法堂。
月满大悲空里相,云开补处寂中光。
浮生趣尽凭谁忏,一为天亲礼梵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访名刹古寺,感受到超凡脱俗的宁静与清凉。首联“初入名蓝即道场,便从下界得清凉”,以“名蓝”喻指寺庙,暗示其庄严清净,诗人甫一踏入,便仿佛从尘世的喧嚣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清凉与宁静。
颔联“溪声萧瑟流仙籁,山色虚无拥法堂”,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渲染氛围。溪水潺潺,仿佛仙人的低语,山色缥缈,将法堂环绕,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意境。
颈联“月满大悲空里相,云开补处寂中光”,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然的感受。满月映照在空旷的大悲殿内,云层散开,补处菩萨的光辉在寂静中显现,象征着内心的光明与慈悲。
尾联“浮生趣尽凭谁忏,一为天亲礼梵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中,似乎可以找到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方法,向梵王表达崇敬之情,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庙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超越和内心宁静的心路历程,充满了禅意和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