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
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
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我岂无长镵,真赝苦难识。
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
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
山僧类有道,辛苦常谷汲。
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
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
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
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
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我岂无长镵,真赝苦难识。
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
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
山僧类有道,辛苦常谷汲。
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
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思考。诗中通过对越山景色的描述,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开篇便设定了一个环境氛围,越山的松竹稀少,而野火则是这里常有的困扰。这两句既描绘了景象,也寓含着诗人内心的感受。
"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 这里,“此峰”指代特定的山峰,它不同于其他地方,这种孤独与独立形成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而“感荷佛祖力”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或精神力量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描述了一种神秘而又脱俗的自然景象:茯苓草长期无人采摘,以至于千年后变成了琥珀;深夜里的幽光,只有行走在林间的小道上的人才能看到。这两句通过对自然之物和光线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时间、生命和自然之美的独到感悟。
"我岂无长镵,真赝苦难识。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山僧类有道,辛苦常谷汲。" 这几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困惑和选择:面对世间万象,我怎能无所追求?但是在真伪难辨、善恶相混的情况下,我又怎能不感到痛苦呢?即便是有美味之物,也只能放弃,不忍心去品尝。最后,诗人借山僧的辛勤劳作来比喻自己的修行之路。
"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诗人的自责和对未来的一种担忧:对于过去的所作所为,我感到深深的懊恤,因为我曾经像机器一样重复劳作,试图打破混沌之中寻找一线光明。然而,这样的努力是否能够持续下去,我自己也感到恐惧。于是,只能通过书写来记录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驿楼岁暮萧条,小桃何事迎人笑。
无言如诉,命暌王母,信沈青鸟。
靥瘦繁霜,脂销零雨,梦寒清晓。
自刘郎去后,天台路隔,知孤负、春多少。
今日玉骢来到。喜相逢、菱花孤照。
清幽谁伴,黄花告谢,芙蓉云老。
早趁东风,移根换叶,脱身池沼。
卜佳期,前度琴心一曲,作相思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