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周公来结宇,不知建立何年中。
撰词仍是谪御史,残缺欲读嗟难通。
人言周公来结宇,不知建立何年中。
撰词仍是谪御史,残缺欲读嗟难通。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对历史知识的探求。开篇"人言周公来结宇,不知建立何年中",通过提及“周公”这一文化象征,传递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周公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据说他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又帮助成王巩固了王朝的统治,被尊为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而“结宇”则是指建立房屋或亭台,这里可能暗示着某个与周公有关的建筑物。诗人通过提问“不知建立何年中”,表现出对历史事件具体时间的好奇和探索,但这种探索似乎是不易实现的。
接下来的"撰词仍是谪御史,残缺欲读嗟难通"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撰词"可能指的是写诗或记叙,而“谪御史”则是古代监察官员的一种,负责纠举朝政得失。在这里,它被用来形容诗人自己的身份,或许是在表达自己在探寻历史真相时的角色和态度。"残缺欲读嗟难通"则描绘了诗人面对古代文献的困境,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感慨——尽管渴望阅读和理解这些残存的文字,但由于其断简残篇,难以全面把握其内涵。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周公这一历史人物的怀念,更是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自我反思。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于历史智慧的敬畏之心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时代的沧桑感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
江霜一树凄凉叶,惊鸟夜深啼落。
客里相逢,尊前细数,几度雨漂风泊。微吟缓酌。
渐月影斜欹,画阑东角。
只怕梅花,无人看管瘦如削。
江湖容易岁晚,想多情念我,归信曾约。
尘土狂踪,山林旧隐,梦寄草堂猿鹤。离怀最恶。
是酒醒香残,烛寒花薄。一段销凝,觉来无处着。
买陂塘旋栽杨柳,佳人屡辍斋务。
扁舟荡漾亭深处,堪避片云疏雨。明月渚。
有仙子凌波,解佩留芳屿。园丁亦语。
道四美俱全,二难巧遇,杯酒易成趣。
升平相,元与旌阳同许。水云身世希吕。
归来却觅玄真子,不和岳阳楼句。斟佳醑。
怅瑶瑟朱弦,遗曲谁能谱。谈今援古。
听无底书囊,有源诗派,何必种芝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