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社渊明手自栽,头颅终不惹尘埃。
东篱若为摩挲看,西域亲曾受记来。
妙色尽从枝上发,慧香直奔脑门开。
明年九月重阳节,再托摩耶圣母胎。
莲社渊明手自栽,头颅终不惹尘埃。
东篱若为摩挲看,西域亲曾受记来。
妙色尽从枝上发,慧香直奔脑门开。
明年九月重阳节,再托摩耶圣母胎。
此诗《佛顶菊》由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所作,通过对佛顶菊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佛法的深刻感悟。
首句“莲社渊明手自栽”,以陶渊明植莲的典故起笔,暗喻佛顶菊如同莲花般高洁,是诗人亲手培育的象征纯洁与超脱之物。次句“头颅终不惹尘埃”进一步强调了佛顶菊不染尘世污浊的特质,其形象如同佛陀般清净无染。
“东篱若为摩挲看,西域亲曾受记来”两句,运用了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意境,将佛顶菊与陶渊明的隐逸生活相联系,同时又通过“西域亲曾受记来”暗示佛顶菊与佛教的深厚渊源,仿佛是从遥远的西方传来,具有神圣的启示意义。
“妙色尽从枝上发,慧香直奔脑门开”则直接赞美了佛顶菊的美丽与香气,不仅视觉上妙不可言,更能让人心灵得到净化,智慧之光在脑海中绽放。最后,“明年九月重阳节,再托摩耶圣母胎”一句,预示着佛顶菊将在重阳佳节再次绽放,如同摩耶圣母孕育佛陀一般,预示着新生与希望的到来。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佛顶菊作为佛教圣物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其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罗巾余麝,渍年时芳汗。写上香词泪珠满。
料湘天骤暖,茉莉薰衣,新月下,人与花枝影乱。
粉侯关内住,比似牵牛,可有鹊桥渡天汉。
锦字几时来,玉雁南飞,莫飞到、衡阳才转。
但传语、潇湘景中人,把寄外明珰,两边回换。
锁香房户小帘栊。桂堂东。几相逢。
云际一钩残月挂梧桐。
闲踏苍苔来又去,频徙倚,玉阶前,白露中。
月黄星黡晚妆慵。口朱融。鬓蝉松。
近也近也,近重九、愁雨愁风。
半臂吴绵纤手慢裁缝。
刀尺已收临欲睡,还看取,小灯花,缀玉虫。
榜眼莲花,早历尽中书,廿四番考。
太素光阴,三万六千过了。
曾见五世鸳鸯,一辈辈、白头双笑。
记一年、一阕菱歌,红豆金箱不少。
那回偷采芳龄小。叹莲娃、生子都老。
藏身粉指青编里,也抵中山一觉。
依旧浅水蓬莱,想玉面、皱纹羞照。
忆折梅同下西洲,犹是玉台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