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布衫宽乌角巾,谁知曾扈属车尘。
行婆内翰共邻曲,田父拾遗相主宾。
设苜蓿盘殊菲薄,沽茅柴酒半漓淳。
直令爵齿如荀爽,晚节依然愧逸民。
白布衫宽乌角巾,谁知曾扈属车尘。
行婆内翰共邻曲,田父拾遗相主宾。
设苜蓿盘殊菲薄,沽茅柴酒半漓淳。
直令爵齿如荀爽,晚节依然愧逸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田园的生活状态。开篇“白布衫宽乌角巾,谁知曾扈属车尘”两句,通过对服饰和头巾的描述,展示了诗人现如农夫之象,但“谁知曾扈属车尘”则透露出诗人曾经参与过官场生活,体现出一种由世俗到隐逸的转变。
接着,“行婆内翰共邻曲,田父拾遗相主宾”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农民共同劳作,拾取田间遗落物品,与邻里之间主客易位的亲切关系,展示了一种平等和谐、远离官场礼仪的生活。
“设苜蓿盘殊菲薄,沽茅柴酒半漓淳”两句,则是对田园生活中简单饮食的描写。这里的“苜蓿”、“茅柴酒”,都是乡村生活中的普通物品,但在诗人笔下,却显得异常珍贵和满足,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最后,“直令爵齿如荀爽,晚节依然愧逸民”两句,则是对自己晚年选择隐居的肯定。这里的“荀爽”,指的是历史上以隐逸著称的人物,诗人将自己的晚节与之相提,表明了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脱和对田园生活的坚守,同时也流露出一份对平凡百姓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安慰。
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以及对隐逸生活选择的肯定,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官场的一种超脱态度,以及对简单自然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