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奁亭畔,话西风、一笛清游曾记。
已是离愁消未尽,禁得危栏重倚。
别浦凝阴,回塘弄晚,摇漾沧洲意。
前番衰柳,向人还又憔悴。
长恨千里关山,南云不见,见苍烟无际。
帽影缁尘江上路,多分霜丝难理。
潮落秋生,水凉梦远,休唤眠鸥起。
相思何许,白萍红蓼乡里。
翠奁亭畔,话西风、一笛清游曾记。
已是离愁消未尽,禁得危栏重倚。
别浦凝阴,回塘弄晚,摇漾沧洲意。
前番衰柳,向人还又憔悴。
长恨千里关山,南云不见,见苍烟无际。
帽影缁尘江上路,多分霜丝难理。
潮落秋生,水凉梦远,休唤眠鸥起。
相思何许,白萍红蓼乡里。
这首《念奴娇》由清代诗人周之琦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独自漫步于翠奁亭畔,吹着西风,听一曲笛声悠扬的画面。诗中充满了离愁别绪与对远方的思念。
首句“翠奁亭畔,话西风、一笛清游曾记”,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翠绿的亭台在西风中显得格外静谧,笛声清越,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接下来,“已是离愁消未尽,禁得危栏重倚”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并未完全消散,即使再次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也无法驱散这份愁绪。
“别浦凝阴,回塘弄晚,摇漾沧洲意”三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美与诗人的思绪。别处的水边,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阴云,傍晚的池塘泛着波光,这一切都让诗人的心绪随着水面的波动而起伏不定,仿佛在诉说着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番衰柳,向人还又憔悴”两句,通过描写前次见到的衰败柳树如今依旧憔悴,暗喻诗人内心的哀伤与疲惫。接着,“长恨千里关山,南云不见,见苍烟无际”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因距离遥远而产生的无奈与遗憾。南天的云彩看不见,只有无边的苍烟映入眼帘,这种景象既是对现实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最后,“帽影缁尘江上路,多分霜丝难理”两句,通过描述诗人行走在江边的路上,帽子上的灰尘与霜丝交织在一起,难以梳理,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复杂,以及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挣扎。“潮落秋生,水凉梦远,休唤眠鸥起”三句,以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梦想的遥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这纷扰的世界中找寻一片宁静的愿望。“相思何许,白萍红蓼乡里”两句,则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无论身在何处,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白萍与红蓼,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怀念。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离愁别绪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远方亲人和故乡的深深思念,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深情的佳作。
云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围。
三江灭无口,其谁识涯圻。
暮宿投民村,高处水半扉。
犬鸡俱上屋,不复走与飞。
篙舟入其家,暝闻屋中唏。
问知岁常然,哀此为生微。
海风吹寒晴,波扬众星辉。
仰视北斗高,不知路所归。
舟行忘故道,屈曲高林间。
林间无所有,奔流但潺潺。
嗟我亦拙谋,致身落南蛮。
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
偶坐藤树下,暮春下旬间。
藤阴已可庇,落蕊还漫漫。
新叶大,珑珑晚花乾。
==青天高寥寥,两蝶飞翻翻。
时节适当尔,怀悲自无端。
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
狂风簸枯榆,狼藉九衢内。
春序一如此,汝颜安足赖。
谁能驾飞车,相从观海外。
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
柳枝弱而细,悬树垂百尺。
左右同来人,金紫贵显剧。
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
艳姬蹋筵舞,清眸刺剑戟。
心怀平生友,莫一在燕席。
死者长眇芒,生者困乖隔。
少年真可喜,老大百无益。
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
曲树行藤角,平池散芡盘。
羽沈知食驶,缗细觉牵难。
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
一径向池斜,池塘野草花。
雨多添柳耳,水长减蒲芽。
坐厌亲刑柄,偷来傍钓车。
太平公事少,吏隐讵相赊。
独往南塘上,秋晨景气醒。
露排四岸草,风约半池萍。
鸟下见人寂,鱼来闻饵馨。
所嗟无可召,不得倒吾瓶。
秋半百物变,溪鱼去不来。
风能坼芡觜,露亦染梨腮。
远岫重叠出,寒花散乱开。
所期终莫至,日暮与谁回。
谁谓我有耳,不闻凤凰鸣。
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丹穴五色羽,其名为凤凰。
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和声随祥风,窅窕相飘扬。
闻者亦何事,但知时俗康。
自从公旦死,千载閟其光。
吾君亦勤理,迟尔一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