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僧避胡尘来,匡庐山中寻讲台。
谁云净土在西竺,此池自有莲花开。
莲花开时千万朵,江南君臣不疑我。
渊明故是避世人,菊花醉插头上巾。
攒眉掉臂谢公去,一杯浊酒堪全真。
当年意在谁独识,虎溪笑处泉流石。
至今古塔依西林,月落江云树千尺。
雁门僧避胡尘来,匡庐山中寻讲台。
谁云净土在西竺,此池自有莲花开。
莲花开时千万朵,江南君臣不疑我。
渊明故是避世人,菊花醉插头上巾。
攒眉掉臂谢公去,一杯浊酒堪全真。
当年意在谁独识,虎溪笑处泉流石。
至今古塔依西林,月落江云树千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雁门僧人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庐山东林寺寻找宁静的讲经之地。他发现虽然净土传说在西方的印度,但眼前这池塘中的莲花已经盛开,象征着内心的清净。诗人借此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提到陶渊明式的避世生活和插戴菊花的逸致,以及对古代高士如谢公的敬仰。结尾处,诗人感慨只有知音才能理解他的深意,提及虎溪的典故,暗示禅意与友情,最后以古塔和月夜景色作结,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整体上,这首诗富有哲理,借景抒怀,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
星冠懒带,鹤氅慵披,色心顿起兰房。
离了三清归去,作个新郎。
良宵自有佳景,更烧甚、清香德香。
瑶台上,便玉皇亲诏,也则寻常。
常观里、孤孤令令,争如赴鸳闱,夜夜成双。
救苦天尊,你且远离他方。
更深酒阑歌罢,殢玉人、云雨交相。
问则甚,咱门这里拜章。
金陵故国。
极目长江浩渺,千重隔。
山无际,临湍怒涛碛。
俯春城苇寂。
芳昼迤逦,一簇烟村将晚,严光旧台侧。
何处倦游客。
对此景惹起离怀,顿觉旧日意,魂黯愁积。
幽恨绵绵,何计消溺。
回首洛城东,千里暮云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