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八千顷,越与吴各半。
奇峰七十二,缥缈插天汉。
水土互争抟,刚者柔所判。
阴火煽洪炉,万劫馀飞炭。
成兹积铁色,纯黝等锤锻。
水精融地脉,顽璞岂受碫。
天工好斗奇,人巧谢雕钻。
风雷开窍窦,烟雨洗漫漶。
高截青岱顶,深蟠黄岳干。
古柏根磊砢,苍苔色绚烂。
横卧洞庭渚,峭立震泽岸。
中藏天下云,肯为耳目玩。
昔作江南客,屡游太湖畔。
蒹葭浩无际,洄溯日将旰。
归舟索一拳,空袖增怅惋。
何年筑石步,花鸟资萧散。
尽拔苍山根,具区在几桑。
四万八千顷,越与吴各半。
奇峰七十二,缥缈插天汉。
水土互争抟,刚者柔所判。
阴火煽洪炉,万劫馀飞炭。
成兹积铁色,纯黝等锤锻。
水精融地脉,顽璞岂受碫。
天工好斗奇,人巧谢雕钻。
风雷开窍窦,烟雨洗漫漶。
高截青岱顶,深蟠黄岳干。
古柏根磊砢,苍苔色绚烂。
横卧洞庭渚,峭立震泽岸。
中藏天下云,肯为耳目玩。
昔作江南客,屡游太湖畔。
蒹葭浩无际,洄溯日将旰。
归舟索一拳,空袖增怅惋。
何年筑石步,花鸟资萧散。
尽拔苍山根,具区在几桑。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石的壮观景象和其独特的地质形成过程。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笔触,将太湖石比作四万八千顷湖面的一半,象征其广阔而引人注目。他赞美了石峰的七十二奇峰,如天上的星河般缥缈,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诗人进一步探讨了水土的作用,认为它们在塑造太湖石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坚硬的石头经过风雨烟雨的洗礼,形成了深沉的铁色,如同经过锤炼一般。他还提到了水精(水晶)与地脉的交融,以及顽石在人力无法雕琢下的坚韧。
太湖石的形态各异,有的横卧湖中小洲,有的峭立湖岸,内部蕴藏着天地之气,超越了寻常的观赏价值。诗人回忆起自己曾多次游览江南,对太湖石的壮丽景色印象深刻,但每次离去都带着遗憾和向往。
最后,诗人设想了太湖石的来历,询问何时有人在此筑起石阶,使之成为花鸟栖息的宁静之地。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彻底改变其环境,让太湖石得以更好地展现其内在之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太湖石的细致描绘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艺术巧夺天工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