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贫苦人家在织衣过程中的辛酸与无奈,以及生活的艰难与困顿。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底层人民在物质匮乏、生活艰辛中的挣扎与抗争。
诗的开篇“釜中百蚕命,机上一絇丝”,形象地描绘了织布的起点,百条蚕的生命汇聚成一根细丝,预示着劳动的艰辛与付出。接着,“积丝成百絇,量体织新衣”描述了从丝到衣物的漫长过程,体现了劳动的繁复与细致。
“新衣颜色娇,衿袖无参差”赞美了新衣的美丽与合身,然而好景不长,“昨日贴身素,今日生尘淄”暗示了衣物的短暂命运,从洁白到沾满尘埃,象征着生活的不易与脆弱。
“受尘不肯著,弃置衣何辞?”表达了对衣物被抛弃的无奈与不舍,反映出贫困家庭在资源有限时的抉择之难。接下来的自然灾祸——“山脚十亩棉,病叶黄其姿。海雹横山来,接接打断枝”描绘了棉花遭受破坏的情景,进一步凸显了生活的不确定性与残酷。
“秋灯绝纺声,贫妇泣以悲。蟋蟀鸣入床,夫君长别离。”描绘了贫妇在寒冷夜晚的孤独与哀伤,以及丈夫长期外出的分离之痛,展现了社会底层家庭的悲惨境遇。
“大儿薪一束,不供一粥炊。小儿菜一匊,不救一日饥。”通过两个孩子的境遇,直观地展示了家庭经济的拮据与困境,孩子们的温饱问题成为家庭最大的挑战。
“旧纩捡空簏,破碎同蝶飞。长泪续短线,寸寸心如灰。”描述了家庭在物资极度匮乏时的绝望与崩溃,以及对未来的无力感。
“脱儿髁上布,剪妾衣里衣。颠倒结作领,窄幅难成围。”展现了家庭成员为了生存而牺牲自我,将衣物拼凑起来,尽管困难重重,但仍尽力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寄郎穷旅中,与郎瘦相宜。”表达了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与关怀,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希望衣物能适应并陪伴丈夫。
“漏屋彫瓦松,白日乌鸦啼。结烟为愁云,鸦孤雄不归。”描绘了居住环境的破败与荒凉,以及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助,乌鸦的叫声更添凄凉。
“燕子坐深堂,羃羃芙蓉帏。微命待西风,西风多偏私。”通过对比燕子与人类的境遇,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以及对自然界的依赖与无奈。
“刺骨千丈霜,不与燕翼如。”强调了生活的严酷与不公,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无法给予温暖与庇护。
“燕翼如白袷,皎皎明月辉。”象征着希望与光明,尽管现实充满挑战,但心中仍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怜屋上鸦,鸦背木叶稀。”以屋上的乌鸦作为结尾,既是对生活艰辛的感慨,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希望生活能够有所改善。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深刻揭示了清代底层人民在物质匮乏、社会不公下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抗争精神。